徐则臣,作家,小说《北上》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现为《人民文学》副主编,著有《耶路撒冷》《王城如海》《跑步穿过中关村》《青云谷童话》等。长篇小说《耶路撒冷》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4年度十大中文小说”,获第五届老舍文学奖、第六届香港“红楼梦奖”决审团奖。长篇小说《王城如海》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7年度十大中文小说”、被台湾《镜周刊》评为“2017年度华文十大好书”。
2020年5月8日茅奖作家徐则臣在思南经典诵读会与读者线上分享了厄普代克的短篇小说艺术,以下为文字精选。
厄普代克的经历非常简单,可能不是太符合我们中国人对作家的想象,一个作家应该一直冲在生活第一线,就我们现在有一句话说“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所谓的“生扎“)一定要有生活,所谓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必须整天冲在生活的第一线。厄普代克不是这样,他毕业后,出去两年然后回来,在《纽约客》做了两年编辑,因为他有皮肤病,至少据他说,因为皮肤病不能在大城市待着,就回到一个小镇上。然后他一生的生活基本上都不是在非常繁华、非常现代的大城市里待着,所以大家看到的小说里很多内容大部分是以小镇为故事的背景,这块对他的影响很大,所以他的小说大部分写的也都是日常生活。刚才我看到有的读者说,厄普代克未必是第一流的作家,这种说法我也能理解。因为很多人都会提到,厄普代克写的很多东西,由其在短篇小说里显示的更为鲜明,他的确是关注日常生活。
他的小说里,有很多内容基本上都是家长里短、夫妻感情、婚姻、爱情,当然还有重要的就是偷情、性,所谓的宗教和艺术,也不是宏大叙事意义上的宗教和艺术,而是日常生活意义上的宗教和艺术。而且他的小说量特别大,我梳理了一下,厄普代克好像写了二十三部长篇小说,小说集写了一堆,还有各种文论,他的涉猎面特别广。可能对文学感兴趣的朋友,若干年前看到一篇文章。就是厄普代克评价中国作家,如莫言、苏通童等几人作品。当时那篇文章特别的引人注目,大家终于发现有一位美国大作家开始评论中国作家的作品,不管厄普代克他的评价是否到位,或者是否科学,但他关注中国文学这件事,本身说明他的阅读量特别大,他的创作量、涉猎面特别的广。
厄普代克他的生活其实相对简单,所以作家和生活经验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厄普代克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证明,也就是说一个作家最终依靠的是什么。如果有生活,有那种跌宕起伏、惊涛骇浪、风云际会的生活,当然非常好。比如中国作家,写《林海雪原》的曲波,这样的作家,当然很好,你有这样的大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宏大叙事,你在作品里写出来,这当然是更好。但更多作家我觉得依靠的是自身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以及同化他人经验的能力。比如厄普代克,比如帕慕克,很多朋友看过土耳其作家,2006年诺奖得主阿尔罕·帕慕克的作品,他的生活也及其简单,也没有大风大浪,一下子生活有个大反转,或是鲁迅当年那种生活。他一直是个富家子弟,生活优裕,但是他的写作面很广。
这也是在厄普代克身上体现了这样一个特点,作家和生活经验之间的关系。恰恰因为这样一种关系,决定了厄普代克如何拓展自己的写作,他在哪些方面找到自己的优势,就是认真观察,认真体味。在他的小说里,尤其是短篇小数里,这点特别明显。我们看到一篇是写日常生活,另一篇还是写日常生活,写的都是鸡零狗碎、一地鸡毛的事,而且小说里故事性都不是特别的强。那么这些故事性不是特别强的小说靠什么让它成立,靠你对生活仔细观察的能力。萨拉马戈,98年获诺奖的葡萄牙作家,他在小说《修道院纪事》题词里,前面引《箴言录》里的一句话:“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看清楚。”那么对厄普代克来说,他生活范围很狭小,就是日常生活。一个普通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他就观察生活,所以他把生活观察得特别细致,极其极其的细致。细致到了繁复的程度,有人批评他说他是“照相机现实主义”,也有人批评他“小说过于细腻,过于琐碎,节奏太慢。”
还有一种说法,说他小说里罗列的东西太多,就是整个事情发展得特别缓慢,匀速前进。我们喜欢的那种小说,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但是厄普代克小说里缺少这种大起大落,而是小碎步往前走,每走一步,他要把周围写得特别特别清楚,所谓匀速前进。而这种罗列、这种照相机现实主义,有一种说法。不知道大家对拉什迪和英国另外一位作家扎迪·史密斯,扎迪·史密斯很多书就是我们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的,所谓“歇斯底里现实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