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说如果倒退十年,我不会仔细读这本书,而且读完了还觉得想说点什么。其实,也不必退回去那么多,退5年可能也不会这么欲说还休了。我说的是《父亲的眼泪》,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去世当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 还得坦白说,我没有读过厄普代克名声赫赫的“兔子四部曲”,《兔子快跑》、《兔子归来》、《兔子富了》和《兔子歇了》,书名似乎暗示了一个从精力过剩到终于平静下来的生命过程。百度一下,哈利·安斯特朗在这四部曲里婚外情、通奸、儿媳有染,总之不断奔鞑,分外骚包。评价都说厄普代克是美国中产阶级的代言人,尤其擅写美国小镇生活。那么,其实不妨可以理解为厄普代克写的就是些普通美国人的生活。 但是,我并不认为没读过“兔子四部曲”就错过了什么,相反,现在读到《父亲的眼泪》倒觉得恰如其分,人到中年再来看老了跑不动了也偷不了情的厄普代克的“兔子”们的生活情感,更多“同情之理解”。 一家六口去摩洛哥旅行,遭遇种种不如意,气候不好,路况不好,吃住都不称心,差点因不能刷信用卡而无法付款,直至干脆改变度假计划匆匆返程,开着租来的汽车全家人狼狈逃离,一路心惊胆战,但就是这样的情形却已是“父亲”的日后回忆,“在摩洛哥,我们一家人曾经那么紧密地在一起,可我们就是从那以后开始疏离四散的。长大成人,离开家门,目睹父母离婚——全发生在那之后的十年间”(《摩洛哥》)。读到最后,一个老父亲,一个家庭的悲伤,袭来,之前旅途种种不如意,此时却像金子熠熠,闪烁其间的却是隐忍的泪光。 这些大萧条时期出生的人,现在进入古稀,经历了萧条和繁荣,经历了青春孟浪,经历了人生努力,看到了“9·11”象征光荣与梦想的双子塔的瞬间坠毁,迎来老境。纵然依旧渴望情感冲浪,终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中学同学会上,戴维遇见少年时代爱恋过的姑娘———如今不仅老了还身患癌症,沉入回忆,夜灯下的轻吻好比少年时代的枉然一梦,如今再吻,彼此温暖,虽然戴维说着“我们有的是时间”,可却是气喘吁吁的。还有时间能《与埃利扎纳漫步》? 与妻子随团到印度旅游的米尔福德为旅行团里的拉丁女人着迷,看到她裹上沙丽的身体,“那诱人的骨盆宽度,锻炼造就的平坦腹部”,他呆若木鸡,他声音嘶哑地说“棒极了”。可是,当然,他不能像“兔子”那样去逐艳了,他只想“逃离这个幻影”。不过,“再次品尝到荒唐的欲望,令他满心喜悦,虽则他躺着的黑色身形只是行将入土的一把老骨头”。《幻影》。 《父亲的眼泪》 其实并不陌生,这种情怀古今中外都相似,当下的有龙应台《目送》,之前有朱自清《背影》,等等,什么样的年龄会有什么样的体悟,只是有人感受到了,有人忽略了,有人写出来了,有人拙于表达。当然,厄普代克写得细节丰满,而且节制耐心,细细描绘一一道来,人生的温暖、冲突、纠缠、无奈和怅惘慢慢浮现,少年急切离家上学时看到父亲的眼泪尚感惊奇,或许渐渐也就忘了,当人到中年时听到父亲不敌病魔而离逝的消息时却欲哭无泪,“父亲把我的眼泪流光了”,那是人生的明白而怅然,是无法挽留的挽留。 其实,这样的故事真是平常的,就是写大事件如“9·11”,也没有过分用力,而只是通过人物所见所闻的生活情态来写,那种经历了大事件后人们心理情感的诸种反应包括反思,作者似乎并没有写大事件大时代的先入为主的动机,只是遇到,看到,感到,就写了。但却结结实实地传达了大事件后的各种心声心跳,生命中的种种怅惘。“……远处双子塔的消失似乎只在他身后投下轻轻一道阴影,微弱的影子。但是,可以这样说,对于他的存在而言,这又是无法摆脱的——活着的代价。……人类意识相当奇怪,不管事情有多大,它总包容得下,仿佛它总是更大。它坚持要把丹的生活叙说下去,不论这会多么没道理地截短他的人生在瞬间粉碎,或掐断在出生之时。”(《多种宗教体验》) 读到了这种怅惘和伤感,厄普代克细细碎碎地讲述那些生活日常,那种人入老境后的心有不甘和无奈,感觉得出作者和笔下的人物满怀同样的情感,他并不十分去克制它,也不夸张它,但是刻印在那里,像《返乡路》中的戴维(又是戴维,显然这些人物作者太熟悉不过了)开着租来的车,返乡参加同学会,昔日的路程记载了家庭和他个人的生活印记,但现在却已陌生,好不容易才找到聚会地点,回去时似乎如梦初醒,“想再走一遍刚才的路”,却没有机会了,“他在脑中愤怒地吼道:我现在知道我在哪儿!我来了!”让人读来莞尔,像极了一个不服输的倔老头儿,可又如何?时光总是走得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