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从前几年开始,他做了一个慈善项目,每年带一批人(下属或是合作伙伴)去山区给孩子上课。说起助学,很多人会选择送电脑,送教材——有什么用呢?很多孩子都不会用,连字也不会打,电脑只能堆在某间漏风的教室里,慢慢老化,直至退役;教材又没人会教。所以重要的是人,是让孩子们意识到外部世界是怎样的,然后种下渴望。人善用愿望,可以做成许多事情。然后,重要的是不要想着一步登天,而是要比之前好,比原来好,慢慢努力,保持耐心。做事的人尤其如此。毕竟那里的很多孩子,除了发疯、早逝、重复父辈命运还有什么可能呢?完全仰赖于一次基因突变吗?
所以,需要结构性的改变,但这样的变化要靠多年努力,大部分时间你看不到任何变化,而是倒退,所以,耐心很重要。这项目已经持续了四年,他希望可以持续很多年。听完我很感动,但与此同时,那种怪异不安的感觉始终未曾褪去,就像听了个不错的童话故事,它和现实之间存在裂隙,真实一旦入侵,顷刻就会瓦解。
聚会结束前,秉炎主动问我要了联系方式,说如果我有时间的话,下次可以加入到他们的项目中去(“我们欢迎各种各样的朋友”)。除夕零时,他会卡点发来祝福,抬头都是“张老师”,显得并非群发。我心想,他哪来得及啊?除非我位列他贺岁通讯录的前几名。可又怎么可能?任何人都比我重要。祝福短信持续了下去,但一年下来,我们的交流也就那么一两次。有年中秋,他发消息问我地址,说想寄点东西。我把地址发给他,隔了两天,他寄了只礼盒过来,里头有丝巾,有茶叶,看去像是给客户的返利。那几年,我大部分时间都很穷,穷到吃饭租房都很成问题,所以被人惦记的感觉挺好。在和我那朋友失去联系的那几年,我会觉得秉炎更像个朋友,尽管严格来说,我们也就见过一次;尽管严格来说,他是朋友的朋友,对此我很注意,从不向他询问任何关于我朋友的事情:我从不问额外的问题。
作者简介 张玲玲,1986年生于江苏,小说散见于《作家》《十月》《山花》《西湖》《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等。出版小说集《嫉妒》《夜樱与四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