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昆曲传承的新路径——《纳书楹曲谱》汤显祖“临川四梦”剧曲合文简谱本带来的启示

    至于为何会产生“师传秘声”的现象,这里不作展开,但是可以考虑到、也是可能的制约因素有:因昆曲繁盛时期商业性演出及生存的需要,以防偷学;以此保持流派唱口风格的不走样和不断延承;迫使唱曲者在使用《纳书楹曲谱》之前,先要有经验的积累并具备悟性。但是不可否认,“师传秘声”导致产生的问题,对于昆曲的传承而言,一旦原来良好的传承环境、条件,随着时代的变革、文化的变迁而被改变,无论制谱、读谱,都会产生吴梅曾经讲到的,“板式歧则句读多淆,宫调乱则管色不一,正犯误则集牌相错,阴阳混则四呼不清”(《词与曲之区别》)等一系列问题。这类问题,实际上也导致了后人对叶堂《纳书楹曲谱》工尺谱记写方式的不解乃至质疑。如当代有的戏曲研究者,有认为叶堂制订的《纳书楹曲谱》,由于不曾与有经验的演员合作,并将他们看作“俗伶”,只能作为案头的研究资料,不能成为舞台上演出实践的指南;也有称其订谱多为冷板清歌之曲,与舞台演出尚有距离。这类评价,对于《纳书楹曲谱》的一般习用而言,虽属中肯,但就叶氏一派的传承而言,一是不了解昆曲传承中“桌台清曲”与“舞台剧曲”的区别,再是不知道叶氏唱口在传承中自有其“师传秘声”以解决如何读谱的问题。

    叶堂的自信和吴梅的无奈,自《纳书楹曲谱》成书以来,其间已有百多年。这期间,昆曲的传承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叶堂时代昆曲唱口传承的许多条件已经被改变。时人唱昆曲基本不懂音韵学,正如吴梅所说:“今则学校教授,音韵废而不讲,学者年至弱冠,而于平仄且瞢如焉,遑论四声,遑论阴阳清浊乎?”更何况,当今学戏曲表演和音乐专业的学生,基本上不教也不学工尺谱,这也正如吴梅讲的,“余曰:非习之者畏其难,恐教之者畏其难也。”这样,在昆曲的传承上,具体到《纳书楹曲谱》叶氏唱口的传承上,必然会有新的选择,即突破原来“师传秘声”的师承关系。

    “师传秘声”的突破:将《纳书楹曲谱》译为简谱版的选择

    《纳书楹曲谱》叶派唱口的传承,从乾隆末年到现在,主要经过了“叶堂——钮匪石——金德辉——韩华卿——俞粟庐——俞振飞、周传瑛--周雪华”这几代人的传承。其中钮匪石被视为叶堂的“第一弟子”,金德辉是集秀班名旦,韩华卿是清道光、咸丰年间苏州昆界名角,俞粟庐是韩氏弟子,俞氏又传其子俞振飞。与此同时,昆曲传字辈演员、师承苏昆全福班台柱沈月泉的周传瑛,从其兄周传铮处得到《纳书楹藏板》并秘存之。1978年,当周传瑛相中周雪华,让她到浙江昆剧团工作后,就郑重其事地写信告知俞振飞,准备培养周雪华作为“叶派唱口艺术”新一代传人的想法。周雪华作为苏州人,其曾祖父、祖父都是著名的昆曲演员,其父周云瑞是著名的苏州评弹演员,而她本人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作曲系,在她身上,既有传统音乐的熏陶,又有现代音乐教育的培育,正体现着传统与现代的契合。如此看,周传瑛、俞振飞的选择,正可谓“顺天应时”。

    1983年,俞振飞到杭州,经对周雪华的面试之后,同意了周传瑛的这个想法,这时,俞振飞、周传瑛两位大师共同作为叶派唱口的传人,私下确定周雪华为昆曲叶派唱口的新一代传人。直到1988年1月13日,身患重病的周传瑛让小儿子叫来周雪华,告诉她,“我在等你,从开始培养你学昆曲作曲的第一天起等你成长成熟。已经等了你十年了。”他告诉周雪华,过去挑选培养接班人,传授曲谱和译谱技术,都是秘密进行的,连被培养者本人也不知道,一直要等到老师临终前才能对下一位继承者和盘托出。

    对于译谱之事的提出和传人的选择,俞振飞和周传瑛不但意识到后继乏人,担忧《纳书楹曲谱》会因后人解读、翻译不正确而被篡改、讹传,而且也是为了让此谱承载的昆曲音乐能在国内外广泛流传。正因为译谱以及能否译好与该谱音乐的传承具有密切的关系,周传瑛才没有传给自己在昆曲团的3个儿子,而是传给了学习过现代作曲技术理论、并有长期昆曲作曲经验的周雪华。周传瑛要求周雪华务必《纳书楹曲谱》“临川四梦”全部精确译成简谱,并且提出三个原则性要求:一是不准有所保留,二是不许离开昆剧团,三是不许占为己有。

    据蒋星煜先生的介绍,周传瑛珍藏的《纳书楹曲谱》,是完整的秘传曲谱,向不外传。而传世的《纳书楹曲谱》,不记头眼、末眼,每小节少了两拍,必须根据南曲阴阳八声的规律重新译解。周传瑛嘱咐周雪华要将“临川四梦”全集精确译成简谱出版,让世人一睹几百年前昆曲音乐的真正风貌。在苏州的中国昆曲博物馆举行的《昆曲汤显祖“临川四梦”全集--纳书楹曲谱版》出版研讨会和首发式上,周雪华介绍说,“当时周老师反复对我交代,昆剧事业后继乏人,这些古老优秀的曲谱如果因为翻译不准确而被篡改、讹传,最终会导致昆曲的失传和湮没。”带着一种临危受命的责任,周雪华在周传瑛病榻前跪接周传瑛珍藏的《纳书楹曲谱》(《纳书楹藏版》),并得到如何翻译叶派昆曲“师传秘声”的决窍和方法,由此完成了叶派唱口古今两百多年之间的“对接”。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