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想 力推市场颁革
此外,一些住房制度的改革设想在这次“两会”上再次被提出,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了那么多年,一些制度性的问题正在慢慢地显现出来,由此改革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房地产预售制度存在七大问题,应该予以取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行长白鹤祥对房地产预售制度表示了强烈质疑,而由他领衔、共有33位代表签名的建议也已向大会提交,他们建议修改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取消房地产预售制度。
其次,住房制度改革成为“两会”代表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尽管从199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住房制度改革极大改善了城镇居民的住房条件,但住房制度中的一些关键环节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公积金缴存率偏低; 行业、职工之间收入差距大导致公积金缴存额度差距悬殊; 货币补贴标准由于制定时间太久而跟不上房价上涨的“脚步”等等。
另一方面,关于“以房养老”的议题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成为热门话题。建设部科学技术司司长赖明委员以“60岁前人养房,60岁后房养人”来概括这种“以房养老”的模式。业内人士介绍,“倒按揭”又叫“住房反向抵押按揭”,与购房者向银行贷款再付钱给开发商不同,反向抵押是将自有产权的房子抵押给银行后,由银行每月付钱给抵押人。这是国外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房产抵押产品,目的是为老年人提供一种生活保障方式,在老人无其他资产的情况下,实现“以房养老”。
政策层面未来不会放松
那么,这些提案和议案为我们给出了一些怎样的政策信号呢?对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的结论--今年的政策面仍然不会宽松。
近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应该适当放松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因为房地产投资减速影响到了中国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如果房地产投资减速,那么与房地产相关的钢铁等行业会受到较大影响,2005年下半年之后,部分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希望放松对房地产调控的声音越来越大。但从代表、委员们建议来看,并不认为当下应该放松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力度。
从上海的情况来看,在对房地产市场实行宏观调控以来,由于购房者无法把握往后是不是会有更多的政策出台,而导致购房之后因房价下跌而导致利益受损,因此购房者普遍选择观望。而现在沪上有学者分析认为,近期提出要“鼓励居民适时适度消费”,肯定有相关的配套措施。但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认为,近期不会出台对房地产市场有强烈刺激作用的政策,如上海曾经实施过的购房退税、蓝印户口等此类措施,否则会将投资客又吸引过来,从而违背了鼓励住宅消费的初衷。因此,他认为市场自身的调整还会继续。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海的房价出现了回调,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到位,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内,房价还是会出现盘整和下滑。
但是,从“两会”的提案和议案中透露出,今后住宅商品房的供应结构会有所改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政府会根据实际情况,多开发一些中低收入者能够承受得了的商品房,这样的商品房价位不高、房型适中的房源,供符合条件的购房者选择。
留意市场会出现的变化 现实发挥作用尚难落实
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代表、委员们的建议虽然引起广泛关注,但要发挥作用还有不小的难度。日前,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对33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作出回应,他认为取消商品房预售制度需要慎重、认真研究。他进一步解释说,重要的原因是商品房交易实行预售制是现行法律规定。如要改变,必须首先修改法律,而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另外不少专家认为,通过大幅度提高房贷首付比例抑制炒房的想法,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为这只能对少数资金实力差的炒房者起作用,而使真正需要购房的普通居民买不起房。对于炒房者中的高收入者,提高首付款比例的作用是很小的,因为他们可以一次性全部付清房款。而小型投资者资金实力有限,提高首付比例将迫使他们只能投资于小户型。结果,真正需要住房的普通居民将面临和众多小投资者抢夺小户型住宅的局面。一位银行人士也认为,如果单从银行风险考虑,提高房贷首付的确有利于降低银行的金融风险,但个入住房贷款一直是比较优质的贷款业务,也就是说个人房贷恶意欠贷的现象极少,从银行的角度是希望扩大客户源,短期内应该不会考虑增加个人房贷的首付款。
而所谓“以房养老”的问题同样也是阻力不小,相关人士表示,以“倒按揭”的方式实现“以房养老”的目的只是拿房产作为养老保障的方式之一,并且其中涉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多部门协调联动的问题,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