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房客还是当“屋奴”

    年轻人租屋还是购屋好?其实利弊互见,而通常租屋是过程,适用在30岁未婚前; 购屋是结果,总要给妻小安定的家。重点是购屋须谨慎,规避可能的危机与风险,打好算盘、量力而为。

    随着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到位,房价开始向合理回归,于是有些观望已久的年轻族群消费者,便跃跃欲试地思考着目前是否为理想的购房时机?但我却认为,这并非只是房价高低及购房时间节点如此单纯的问题,关键在于你是否清楚其中的缺失与优势,兹谨对购屋之利弊说明如后。

购房之利
      等同强迫储蓄 一旦你开始购房,消费者首先要面对的是,缴交给开发商的首期款,及紧接着的银行按揭之还款压力。这将对平时花钱较不节制的买房者形成莫大之财务压力,迫使其必须在日常开销时厉行节约,能省则省,当花也省,以免阮囊羞涩、捉襟见肘, 其效果等同于强迫储蓄累积财富。

      真正属于自己的窝 俗话说的好: ”金窝-银窝,比不上自己家的狗窝。“租的房子再漂亮,还是别人家的,只能无济于事地望房兴叹; 自己的房屋即使简陋却是自己的,则安定及归属感油然而生。更重要的是,不必再看房东脸色,不用动辄被迫搬迁,扫地出门; 况且借屋付房租形同”打水漂“,一去不回头,而按揭还钱等于先享受后付款,同样是花钱,感受与实质可是大不相同。当然,因缴不起银行按揭款被查封拍卖,则另当别论。

       身份地位的基本表征 年轻人比炫耍酷,都是有一定价值判断标准的,大概非车子与房子莫属。30岁以前比有没有车子?谁的车子令人眼睛一亮、好生羡慕; 30岁以后比有没有房子?比坐落位置面积大小、价位高低。所以房子的有和无,不可避免地成为同辈心目中身份地位之有无的基本表征。

购房之弊
      有沦为”屋奴“之虞 动辄以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计价的房屋,除非祖上积德、父母资助,否则对30岁上下、工作尚未十分稳定的年轻人来说,银行按揭之还款压力可谓不轻。如果在购屋之初没有详细算计,轻则因窘迫的财务状况降低生活品质,重则不排除因无力偿还贷款,房屋遭查封拍卖的可能性。如此这般,连”开除“老板的勇气都没有,更遑论投身于实现理想、发挥所长、积累财富之自行创业的行列了。

      绑死一地,变动不易 房屋不像股票,变现性通常迟缓,而年轻人的工作稳定度,恰与之成反比,较易产生变动。因此,一旦购屋之后,欲跨区就业难度极高,往往在惰性心理作祟下,在”离家近“的住宅外围地域找寻工作机会,而不愿忍受塞车、转车之劳顿。说好听点是工作安定了,实际上则是受限于购屋区域,却可能丧失更好的就业机会与工作环境。

       容易忽略隐性成本 房屋更不像买个青菜萝卜似的,银货两讫之后就结束了,大致上没有后续金钱的支出,购房可就全然不同。不少年轻人在作购房决定时,经常只考虑到房屋总价及银行按揭的部分,却忽略了买房有税费负担,住房除了有装修费、物业管理费、能源费、房屋修缮基金,更有许许多多因为保养房屋以延缓老化的维护花费,大至重新装潢、添置家具,小到屋内渗漏水,马桶不通,水电问题……无一不是时间与金钱成本的支出。

结  论
    年轻人租屋还是购屋好?其实利弊互见,而通常租屋是过程,适用在30岁未婚前; 购屋是结果,总要给妻小辈定的家。重点是购屋须谨慎,规避可能的危机与风险,打好算盘、量力而为,逞强式的购屋往往焦头烂额、得不偿失; 财力不够坚实或尚未准备充分,先用租的又有何妨?用时间累积购屋实力,总比吃亏上当,或做屋奴有尊严得多。

    至于如何判定自己是否具备购屋实力呢?就财力的角度来说,最简单的算法是,以储蓄的2/3、薪水的1/2作为买房上限,而千万不能把预期中、可能产生变数的收入计入,如卖股票收入、年终奖金等,以免横生枝节。如此计算出来的金额若是足以应付,而自己又已做好了购房准备,那么,恭喜你,可以晋身年轻新贵的有巢氏一族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