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轮长达4年的房产热中,沪上很多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新房东,可又有谁想到过,很多人在买房之初,也就是刚拥有房东头衔的时候,根本没想过当个房东不仅能居住,还能理财。下面几则真实的故事,也许能给其他的房东一些有益的启示。
住新房先人后已
2002年,孙先生花了80万元买下了在市中心的一套房,尽管这房价比现在便宜得多,但孙先生还是必须将原先居住的旧公房卖掉,以支付二三十万元的首付。但由于买的是期房,孙先生又必须先在老房子里住下去,直到交房。结果他与下家谈好,卖房的价先如数付清,让孙先生拿去交首付,孙先生再向下家租房,租期暂定2年。好在买孙先生房子的人,买房就是就用于投资的,有现成的租客,自然一拍即成,很容易达成时下比较的一句流行词--“双赢”的结果。
可孙先生一住就是3年多,倒不是新房子延误了交房,早在2003年就拿到了房门钥匙,孙先生也进行了装修,原本是打算乔迁新居的,一个偶然的事件,是他改变了计划,那是因为儿子在2003年正好直升老房子附近的区重点中学的初中预备班,夫妇俩商量着,想让儿子读完初中,再以新房子所在中心城区的户口身份,参加中考。人家为子女教育的问题或冲着不同地区教育资源的差异而买房,现如今自己有这样的优势,为何不加利用?为此他又向下家续借3年。
殊料这样一来,歪打正着倒让孙先生获益不少。因为新房子地段好,装修讲究,结果很快以每月6000元租了出去。而租原来的老房子,孙祥只花了1500元,一来一去,让孙先生无意中每月获得4500元的差价。
房东房客兼当
张女士5年前位于上海顶级地段的旧房子,适逢旧区改造,当时的政策,可以选择让开发商货币化安置或实物安置,也可以选择补差回搬,她选择了后者。差价回搬就是在拆一还一的基础上,超过部分,动迁户按市场价向开发商买面积。由于这部分差价不菲,像张女士的情况需要花30多万元,但她还是咬了咬牙,成为极少数选择回搬户的一员。毕竟生活了40年的地方,有一种别样的恋情。
可当张女士在城乡结合地区租房过渡了3年之后,回搬到装修好的新房里,才住半年,发现自己完全没有必要住这种“钻石地段”,一方面,对工薪族来说,生活成本太高; 另一方面,张女士回搬的是上海顶级楼盘,动迁户高层与商品房小高层虽在同一小区,却由一条人工小河分隔,不能共享小区设施和会所。更重要的是,张女士这几年单位效益不好,生活较拮据。
听小区周边的房产中介绍,不远处林立的高档办公楼里,许多的高端人士,都希望在这个小区里租房,像张女士这样的二室一厅,租赁行情每月起板在5000元左右,而且一挂牌招租,就有人来洽谈。于是,张女士当机立断,决定重新回到当年过渡的地区,花了2000元租了一套相似面积的二室一厅,在这种既当房东又当房客的“经营”中,获得3000元的租赁差价,补贴家用。
独用改成合用
“金领”周小姐很时尚,平日里无论办事还是购物都追求完美。结婚时“逼”着夫君花了100万元买了一套160平方米四房二厅复式房。她老公一句反对声音也没有,心想买就买吧,反正自己只拿出一个首付,70多万元30年按谒,每月4000元的月供,今后还不是两人捆在一齐还。
婚后周小姐才知道,这一个月供房的开支大大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再看看自己原先设计的亲子房、保姆房,也就空在那里,还要增加钟点工打扫卫生的费用。此时,她终于明白了追求一步到位酿成的苦果。就在她为此苦恼的时候,无意听到同一办公室一位“新上海人”,因为要结婚,苦于目前上海房价太高,无力购买,而想先借房把婚结了,以后等条件具备了再买。
最终的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周小姐夫妇住复式楼上的二房一厅,新婚同事住楼下的二室一厅,楼上楼下都有卫生间,相互相安无事。唯一需要合用的是厨房。幸亏周小姐不大开伙仓,平日里都在附近不远的父母家的老饭店蹭饭。除此之外,这两对小夫妻等于是既合在一起,又分得开。可就是这样一个“创举”,让周小姐月供一下子下降了一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