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显微镜下看历史细胞

    由于“新社会文化史”注重细节和叙事,所以虽然研究对象具体而微,却能够吸引众多目光。仿佛雅克·贝汉的《微观世界》,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细节在他的镜头下焕发出神奇的光辉。拉迪里曾提道,自己写作《蒙塔尤》的时候预计它最多能卖出几百本,没想到竟然写出一本畅销书。不过,“新社会文化史”在中国,还基本处在公众读者漠视、专业人士敌视的阶段。绝大多数公众顾名思义,认为这些属于专业书籍,敬而远之;部分专业人士尤其是历史学者觉得这种方式挑战了自己的权威,故意视而不见。但近年来这种书籍开始陆续被引进,除了“社会与历史译丛”,罗伯特·达恩顿的《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的出版史(1775-1800)》(三联书店,2005年)、《屠猫记:法国文化史钩沉》(新星出版社,2006年)也先后出版。据悉,译丛还将收入金斯伯格的《奶酪与蛆虫》。从我的角度来看,还希望它能接着收入伯克的《制作路易十四》、戴维斯的《马丹·盖赫返乡记》(台北:联经出版公司,2000年)等等。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