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产文化标本

    敏锐的人类学家往往擅长从民间活动中发掘出社会的深层结构。美国人类学家格尔兹曾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生活过一段日子,让巴厘人痴迷的斗鸡习俗引起了他浓厚的研究兴趣。在他的笔下,小小的斗鸡赛场已不再单纯地提供娱乐功能,它的上空或明或暗地交织着对名望、荣誉和尊严的争夺。
    无独有偶,历史学家约翰·斯梅尔在他的著作《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中,也描绘了一场盛大的斗鸡赛事,背景则转移到17世纪英国约克郡的哈利法克斯教区。参加斗鸡的两股势力分别代表着教区的下等穷人与上等乡绅,而在一旁观战的是正在崛起的中等阶层(mid-dlingsort)。对于中产阶级文化究竟在何时奠定的问题,史学界素有争议,而斯美尔将这一时间提前到18世纪中叶——早于E.P.汤普森在《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中得出的权威性结论。
    在历史的坐标轴上,斯美尔圈出了两段关键的时期:17世纪晚期和18世纪中叶。在17世纪晚期之前,中产阶级以其“母体”——中等阶层出现;此后,中产阶级逐渐“孕育成形”;而18世纪中叶(确切地讲,是18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才是中产阶级意识“结晶”的“瞬间”。全书以中等阶层与中产阶级的分野作为划分篇章的标准,第一编讲述了中产阶级如何由中等阶层过渡而来,第二编则更为细致地讨论中产阶级的意识与文化。
    尽管从整体来说,这本书的翻译相当细致严谨,但笔者对书名的处理尚有些疑惑。该书英文版标题是“The Origins of Middle-Class Culture:Halifax,Yorkshire,1660-1780”,而中文版标题却刻意略去了“哈利法克斯,约克郡,1660-1780”。斯美尔曾在导言中说,他认为中产阶级文化起源于地方的而非全国性的情境之中,因此通过地方史个案的分析凸显出中产阶级集团内部的文化形成。然而中译本的书名丝毫不能体现出作者的苦心,反倒使读者误以为是一部从全国性的视野描述阶级形成的著作。尽管出版商有其考虑,但无论在书的封面还是扉页上,都没有将标题完整地译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