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历史译丛”从2001年起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分批出版,时至今日已出版了12种,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最初,作为丛书的编辑,我向编委会确认编委名单时,就已经体会到这套丛书的开放性,这套书并没有我们常见的“主编”、“副主编”,而类似于一个“共同体”,志趣相合的学人都可以加入进来,于是我们可以看见中国世界史学界和社会学界的一些熟悉的名字,他们身后是我国一流的学府与研究机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和社会学研究所……至于加入这套丛书翻译队伍的学者,来源则更加广泛。学者如此同心协力地做一件事,对出版机构来说无疑是幸运的。
这种开放性,也是这套丛书最明显的特征。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西方人文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对于史学研究来说,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甚至心理学的引入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综合性的研究涌现了一大批成果。而相对来说,国内史学界尤其是世界历史学界在一段时期内依然因循守旧的研究方法,各学科之间的壁垒也有待打破,这也是从刘北成到渠敬东,不同年龄层次的学者想努力实现的一个目标。最初的丛书名被定为“历史社会学”译丛,但是开会磋商之后,觉得这样视野过于狭窄,不利于对西方学术的引进消化,遂改为“社会与历史”,以免自缚枷锁。丛书书目的选定是一个反复讨论的过程,诸多学者都推荐了自己心目中的最佳作品。
丛书在2001年出版第一辑,偏重方法论和西学经典,以译介历史社会学的入门读物(《历史社会学的兴起》)和理论著述(《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为主,并且引入了一些西方新左派历史学者比如佩里·安德森、E·P·汤普森等人的重要著作。
在之后的出版物中,丛书的方向略微发生了变化,这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因为感兴趣而加入进来,一方面也是与国内学术研究的求变意识相契合。人文社会学科的综合研究趋势的加强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对西方原典的借鉴意识也日愈深入人心。丛书也开始从宏观的方法论转向具体个案研究(比如《英国庄园生活》)和微观史学(代表人物卡洛·金斯伯格的作品《夜间的战斗》,他的另一部作品《奶酪与蛆虫》也即将出版);文化史的气氛也逐渐浓厚,“新文化史”的代表人物,剑桥大学的彼得·伯克教授的《欧洲近代早期的大众文化》是具体研究的典范之作,而约翰·斯梅尔的《中产阶级文化的起源》,则是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之外,探讨了阶级形成的新因素。
在今后,“社会与历史译丛”仍将保持其高度的开放性,作为我社移译西方学术著作的一个重要项目,继续为引入西方学术新潮,加强中外学术交流而努力。
(吴书勇,上海人民出版社“社会与历史译丛”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