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创新、包容,上海的城市品格为何始终鲜明?|《上海城市品格读本》

    其所论未见得都能被有关城市认可,所归纳的关键词值得讨论的地方也不少,所选择的侧面也颇不一致。有的侧重于居民行为文化,有的着眼于城市历史文化,有的是行为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复合,但这些判断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情景交融型,都是对城市景观直觉与心理判断的统一,也就是社会心理学所说的“理性直觉”。

    上海城市品格是自成系统的整体,“三纲九目”均有其内在逻辑。“三纲”即开放、创新、包容,这是三大主干;系于主干下面的具体内容有“九目”,包括系于开放的通畅无碍、多元竞争、自律法治,系于创新的崇尚科学、向善尚美、精进无疆,系于包容的尊重差异、守望相助、美人之美。

    就通畅无碍、多元竞争、自律法治而言,没有人、物、信息的通畅无碍,就难以实现开放。开放必然多元,多元必有竞争,而竞争必然需要法治。

    就崇尚科学、向善尚美、精进无疆而言,广义的科学是指符合客观存在的主观认知,是引导创新的灯塔;狭义的科学是指可以验证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目标是求真,对应的是自然科学。向善尚美对应的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创新目标。崇尚科学与向善尚美合起来,就是追求真善美,这是人类创新的总目标。精进无疆则进一步强调创新永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就尊重差异、守望相助、美人之美而言,尊重差异是推己及人、人我平等的前提;守望相助是兼顾弱者、爱乡爱国的基础;美人之美是尊重差异的升华,是同情与共情的融合。

    “九目”之间也多有牵连。比如,法治不光保护竞争,也是实现包容的制度环境。

    解放日报记者:开放、创新、包容三个关键词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熊月之:开放,开启活力之源;创新,激发不竭动力;包容,厚植温暖情怀。

    开放是创新的背景、创新的参照,也是创新的动力源泉。
从近代到当代,开放一直是上海最为鲜明也最为重要的品格。上海因开放而兴,因开放而盛。

    创新目的是增加利益或知识总量,其本质是突破,突破旧的思维定式和常规戒律。创新的核心是“新”,或从无到有,即“0—1”的突破,质的变化;或由粗而精,即“1—2”的递进,是量的变化。

    包容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母系统对子系统的涵容,如“市—区—街道”;另一个是子系统相互联系、并存,包括个人或群体对其他个人或群体存在的承认、尊重。包容有自发包容与自觉包容之别。承认他者存在的权利,各美其美,是自发包容;肯定他者存在的价值,美人之美,是自觉包容。

    开放、创新、包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三者关系恰如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其中,开放是斜边,最长。对上海来说,没有开放,创新、包容恐怕都将失去依托。

从被动开放到主动开放
坚持面向国际国内“两个扇面”

    解放日报记者:近代上海的开放更多是一种被动开放。此前,论城市规模、对外商业联系,上海在五口通商的城市中都叨陪末座,为何最后能“一口独盛”?其间,地方官绅与普通居民是如何应变的?

    熊月之:回顾这段历史非常有趣,也值得深思。

    鸦片战争以后,五口对外通商的时间基本同时,前后相差至多一年。但是,宣布开埠与顺利通商是两回事。对于开埠通商、洋人入城,广州坚决反对;福州地方官员采取的方式是“软顶”,对英商入城居留的要求不予配合;还有的城市遍设关卡,挡住茶叶等商品通道,让人无商可经。这些行为,摸准了道光皇帝抵制通商的心理,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错失了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的契机。

    上海开埠比较顺利,主要得益于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上海本地人没有排外传统,对外国人相对较为温和。上海自元代设县以后,对外一直比较开放。即使在明清两朝基本实行闭关锁国的情况下,上海的民间对外贸易也较为兴旺。上海人徐光启还曾作《海防迂说》一文,力主国家开展正常的对外贸易,认为于人于己均大有益处。

    道光十二年,英商乘“阿美士德号”船来沪考察,提出与上海通商要求。上海地方官员虽然按照朝廷口径予以拒绝,但在英商离开前特地送了几篮水果和一大筐小麦,英商回赠了一箱甜酒。这一细节,让英商看到了在上海地区发展民间对外贸易的巨大潜力。

    另一个原因是负责处理相关事务的上海道台宫慕久比较开明、通达、干练,也很廉洁。在通商口岸与外国人打交道,是前无古人的新问题。面对设立海关、开辟居留地、谈判租地章程等各类繁杂事务,宫慕久遇到一件处理一件,从容应付,不亢不卑。

    在常人眼里,上海道台是个肥缺,整天与商人、金钱打交道,敛财机会很多。但是,宫慕久律己甚严、廉洁自守。他在公元1848年去世后,个人财富没有任何增加,“灵柩归里,行李萧然,只有书籍数箧,家产仍先人田舍”,体现出中国文人士大夫的传统美德,受到了外商的普遍尊敬。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