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市委十一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上海为何要在当下这个时候提出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上海城市精神、城市品格对于软实力又起着怎样的支撑作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熊月之。
本文发表在《解放日报》2021年6月24日要闻版面。
城市发展思路的一次重要跃升 记者:对于一座城市尤其是上海而言,软实力究竟意味着什么?
熊月之: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软实力的重要性。
一是软实力是城市发展的内在需求。硬实力和软实力都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座城市光有硬实力是不够的,生活环境、生活品质、制度文化等软实力至关重要。
二是强调软实力建设与我们国家所处的现状有关。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进入“两个一百年”交汇的关键节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这对软实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的发展是一个地方的发展,但又不局限于地方,而是具有全国示范和引领意义,理应在城市软实力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上海自身的发展也到了需要提升的阶段。上海“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按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定位要求,“城市软实力全面增强”是题中应有之义,能起到“加速器”的作用。事实上,这些年上海在城市软实力建设方面做了不少探索,产生了一些好经验和好做法,但相对是碎片化的。现在提出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有利于将这些好经验和好做法统起来。这实际上也体现了从自发自在到自觉自为的转变,是城市发展思路的一次重要跃升。
城市品格是一座城市的熔炉 记者:《意见》明确指出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两者有何区别?对于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分别起怎样的作用?
熊月之:城市品格与城市精神,两者有交叉、重合之处,也有重要区别。品格,通常指人性中相对内蕴、成熟、深沉、稳定的德性部分,而精神则包罗更丰富,既有内蕴部分,也有外显部分。比如,谦虚谨慎、清正廉洁,这类词汇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品格,但一般不会用来形容某人的精神,而朝气蓬勃、奋勇争先,这些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精神,但一般不会用来形容某人的品格。 细心的人们或许会发现,在《意见》中,对城市精神用的是“厚植”,对城市品格用的是“彰显”,这就是因为城市品格是内蕴的,需要将其外显出来。
从总体上说,“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与“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有着一脉相承的逻辑,都是软实力的内核所在,也是重要支撑。
以往我们讲得比较多的是城市精神,对于城市品格了解不多。城市品格,是指通过城市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与观念文化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共同精神状态,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精神特质,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品格讲起来很抽象,落实起来却十分具体。它是润物无声的,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上海是一个移民城市,每个外来人口可能都带有原生地的特征,如何让他们更好融入上海这座城市,城市品格就起到熔炉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将大家改造为“上海人”。
人人都要起而行之 记者: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对上海城市品格的塑造与提升,提供了怎样独特的滋养?
熊月之:红色文化、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这三种文化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不同分类,或者可以这么说,它们是同一文化不同层次、不同指向的表述,体现了不同的侧重点。三者之间既有累积的关系,也有演进的关系。形象地说,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大地上的一块高地,海派文化是通过上海这座城市体现出来的、江南文化高地上的高原,红色文化则是高原上的高峰。而开放、创新、包容是三大文化的共同内涵,是城市的“精气神”。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就要让上海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更好连贯起来、展示出来,更富魅力和吸引力。
从全国来看,上海面积不大,资源也谈不上丰富,但为何一直被称为“大上海”?这个“大”就体现在胸襟和格局上,而城市精神品格是孕育、形成这样的胸襟和格局的关键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就是要进一步彰显上海之“大”。
记者:城市精神品格相对比较抽象,如何增强人们对上海城市软实力的体验度?
熊月之:上海提出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一座城市软实力强不强,关键看人们的体验好不好。比如,现在推进的“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其成效是大家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的,这就会转化为对一座城市软实力的具体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