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看上海之“大”如何炼成

  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建设,亲自提炼概括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并特别强调了这种城市品格对于上海、对于全国的重要性。这对于理解上海城市的历史使命,理解上海在全国的重要地位,理解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价值,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上海城市品格读本》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通志馆 主编
熊月之 著

城市精神与品格,有重合也有区别,
但都是城市主体培育与提升的

  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都是指通过城市物质文化(即人化自然,包括街道、建筑、广场、绿地、公园、雕塑等)、行为文化(包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交往方式)、观念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历史文化等方面体现出来的共同精神状态,是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文化特质。城市精神与品格,二者有重合之处,也有一定区别。品格,通常指人性中相对内蕴、稳定的德性部分,而精神则包罗更丰,既有内蕴部分,也有外显部分。谦虚谨慎、清正廉洁,这类词汇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品格,但一般不会用来形容某人的精神,而奋勇争先、踔厉风发,这类词汇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精神,但一般不会用来形容某人的品格。在某重大事件中表现非凡,人们会将其概括为“××精神”,如“奥运精神”、“世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但不会将其概括为“××品格”。所以然者,盖精神系勃发而外显者,而品格系恒定而内蕴者。细细品味,便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当然,品格与精神也有重叠与交叉,艰苦奋斗、见义勇为,这类词所表达的,就兼具品格与精神两种意象。长期延续的精神,通常都会沉淀内化为品格。

  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都是历史的产物,都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发展与成熟的,也都是城市主体自觉培育与提升的结果。

  以上海开放品格而言,就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以前的开放,是在毫无准备、更无规划的状态下被迫开放的,而1978年以后的开放,特别是1990年以后的开放,则是在系统研究、周密规划下主动开放的。长期生活于开放环境中的上海人,对于机器化大生产、现代公司制度,对于国际惯例、国际知识,乃至礼仪习俗,都比较熟悉。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说上海是“我们的王牌”,称赞上海人“脑袋瓜子灵光”,上海在浦东开发开放以后,之所以进展神速,都与近代那次被动开放有关。所以,当下城市品格中的“开放”,亦即上海城市精神中的“海纳百川”,是对近代上海被动开放的扬弃,或者说是对近代开放传统的批判、再造与升华。

  以上海创新品格而言,其内涵极为广博,既有城市功能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也包括难计其数的知识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有两大具有杠杆性、全局性的制度创新,即土地批租与证券交易所。这两项创新都是在参考、借鉴近代上海和当下世界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相关制度以后,结合上海实际情况创造出来的,都是上海对全国改革开放作出的重大贡献。就管理创新而论,最具引领性也是最为宏大的,就是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2020年,上海在全球350个城市脱颖而出,获得有智慧城市领域奥斯卡之誉的世界智慧城市大奖。上海在具体领域的管理创新方面,有两项也是全国领先、全球赞誉,这就是防疫抗疫与地铁管理。

“精准防控”是城市精神与品格中精细、
精致特点的外化

  新冠肺炎肆虐,从全球看,这对于每个国家防疫抗疫能力都是一次大考;从国内看,对于每个城市、每个地区的防疫抗疫能力,也都是一次大考。其间优劣悬殊,真是不可以道里计。可以说,上海的表现相当出色。尽管每天都承受着相当重的外防输入压力,且本地也曾有零星病例出现,但是上海精准施策,以快制快,发现快,流调快,隔离快,扑灭快。今年,南京、扬州等地疫情紧张以后,上海立即采取应对措施,疾控部门、定点医院、社卫中心等专业工作者加班加点;民政、公安、街镇等基层工作者日夜坚守;公交枢纽站、车船码头、火车站、商场超市、文化场馆、学校门口,严格落实全覆盖、无遗漏风险管控。值得注意的是,上海除了精确地封闭了几个中风险小区外,努力做到了防疫抗疫与日常工作、生活两相兼顾。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