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三届进博会拉开大幕,全世界的目光再度聚焦上海。首部全面解读上海城市品格的文化普及读物《上海城市品格读本》亮相进博会中的朵云书房,引起客商和观展者的关注和驻足,纷纷对该书表示了浓厚的兴趣。
《上海城市品格读本》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通志馆主编,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策划,著名历史学家、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撰写,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

《上海城市品格读本》从2019年年底开始酝酿,到出版历时近一年。《读本》力求体现时代性、历史性和可读性,讲清什么是城市品格、什么是上海城市品格、上海城市品格如何历史形成、上海城市品格的鲜明特点是什么。力求贯通古今、由今及古,史论结合、史从论出。力求在史料性、学术性、严谨性基础上做到图文并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全书共计约15万字、100张图片。
值进博会召开之际,我们特摘取《上海城市品格读本》中相关段落,以飨读者。
进博会搭建 “平台”和“桥梁”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是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支持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决心和信心的平台,也是中国推动高水平开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2018年举行的首届进博会上,共有 17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 3617家企业参展,展出面积 30万平方米,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累计成交金额达 578.3亿美元。
2019年,第二届进博会共迎来 181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会,超过 50万名境内外专业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累计意向成交711亿美元。
为什么交易商络绎不绝、频频出手?因为进博会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商机、难能可贵的体验。
一方面,举办进博会就是通过引进全世界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新模式、新业态,让国内企业了解行业前沿、借鉴发展经验,从而进一步倒逼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创新能力。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企业的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才能充分激活。
另一方面,企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动力,归根结底来自消费升级的现实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丰富多彩,但一个共同特征是更强调品质、更注重健康、更讲究享受。
进博会为国内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与世界一流产品、服务直接接触的机会,更为享受国内企业提供同等品质供给创造了可能。汲取进博会带来的营养和能量,一个更加丰富、繁荣的国内市场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作为进博会的举办地,上海积极承接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全球高端资源集聚的“平台效应”进一步增强,制度层面对接国际的“桥梁效应”逐步发挥。
第一 开放促进合作
在国际贸易量增速连续下滑的背景下,进博会成为促进国内外贸易商、线下线上贸易平台及商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例如,“6+365”常年展示交易平台,从 31家增加至 49家。
进博会还进一步带动各类企业、组织在上海的投资与落户。虹桥商务区承接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打造的功能性平台——虹桥海外贸易中心,引进了两批20余家海内外贸易投资机构,带动了一批国际企业入驻。
第二 开放促进改革
进博会推动上海及全国贸易便利化政策的创新与突破,带来了明显的制度改革红利效应。在首届进博会延长展品入境时限、展览品与保税货物转换、预包装食品可免贴中文标签等便利化基础上,海关方面增设了第二届进口博览会的13项便利措施。
在“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上海海关以实地监管及信息化监管为手段,首次在贸易港内设立海关监控中心并全区域布点监控,建立海关和企业的账册信息化管理系统,同步引入区块链手段记录货物全流程信息,实现安全高效监管。
第三 开放促进共享
进博会逐步形成“新品首发效应”,吸引国内外采购商关注。首届进博会上有 476件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首次在中国大陆展出。第二届进博会参展企业首发新品数量依然超过 400项,众多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全球首发、中国首展”,尤其是“专、精、尖、特”产品进一步增加。
第四 开放促进交流
文化与旅游交流是民心相通的重要方式,也是溢出带动产业转化的重要内容。第二届进博会增设 4000平方米“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中华老字号”文化展示项目,上海展区占地 702平方米,上海特色小吃馆提供 28种“名特优”小吃。
同时,进博会也带动了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的文旅产业发展。“长三角会商旅文体示范区联动平台”助力各地城市人文、旅游风情、经济特色、建设成果等荟萃一堂,让参加进博会的海内外人士参观了解,推动资源转化为商机。
开放是上海的先天基因和最大优势。开放倒逼改革,开放本身也是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