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创新、包容,上海的城市品格为何始终鲜明?|《上海城市品格读本》

    上海枕江滨海,中西交汇,得风气之先,一度被誉为“东方巴黎”“西面纽约”。

    今天的上海,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国家发展成就的生动缩影,日益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魅力和风采。

    回溯由小到大、由简朴到繁盛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精气神支撑这座城市迈向卓越?日新月异的背后,开放、创新、包容的品格何以始终鲜明?

    经过一年时间的写作与修订,《上海城市品格读本》这部以理为经、以事为纬的力作正式问世,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知上海、爱上海、建上海提供了接地气的好教材。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通志馆 主编
熊月之 著
定价:88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丨2020.11


在两次大变局中
上海的表现都极不一般

    解放日报记者:您主持过《上海通史》《外语文献中的上海》《稀见上海史志资料汇编丛书》等大型项目,成果已然丰硕,这次为何还要主动请缨编写《上海城市品格读本》?

    熊月之:我从事上海史研究多年,上海城市特点、城市精神、城市品格等问题长久萦绕脑际。以前写《上海通史》总论,承担城市精神研究课题时,也断断续续写过一些相关文章,但终觉不够完整、系统、深入。这次在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的鼓励与资助下,总算有机会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对城市品格进行一次认真的梳理和分析。

    “主动请缨”更源于时代的召唤。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为中国所面临的第二次历史大变局时代。

    在第一次历史大变局时代,上海被动开放,由一个普通的滨海县城发展为中国最大的城市,成为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先行地,工人阶级集中地,中国共产党诞生地,新思想、新文化、新风尚的创新地。

    在第二次大变局时代,上海被国家赋予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等重要任务和角色,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为全球卓越城市的目标奋进。

    上海在这两次大变局中,表现都极不一般。这两次不一般之间,有没有什么相同、相通之处?有没有什么值得总结与重视的历史联系?如果有,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从城市品格切入,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

    “主动请缨”还源于对现实的反思。比如,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各个地方应对水平的差异很能突显城市品格问题。应对水平的差异,主要由三方面因素决定,即领导指挥能力、医疗卫生系统防治能力和广大市民的响应配合能力。这三个方面都与城市品格有关。

    从应对SARS到阻击新冠病毒,一以贯之的是依法防控、系统治理,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统一指挥、联防联控,科技引领、精准施策,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科学、周密与细致。

    时间再拉长一些,联系1949年以来的发展进程可以发现,国家每遇大事、难事、要紧事,都会想到上海,都特别注意发挥上海的作用,上海也都能不负重托,做得非常好。

    比如,计划经济时代的工业化建设,支援内地建设,制造万吨水压机、人造卫星,上世纪90年代开启的浦东开发开放,新世纪以来的上海世博会、自贸试验区以及三届进博会,等等。为什么会选中上海,为什么上海能够一直“拿高分”?背后都有城市品格在发挥作用。    

    解放日报记者:与其他国际一流大都市相比,上海在城市发展进程和角色呈现上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熊月之:上海与纽约、伦敦、巴黎等国际大城市相比,至少有三点不同:

    首先,发展脉络不同。上海城市功能在100多年间发生多次变动,阶段性或曰跳跃性比较强,近代、计划经济时代、改革开放时代都有非常明显的特征。而纽约、伦敦等城市的变动,虽然也有阶段性,但并不那么截然分明,渐进性较强。

    其次,城市在国家系统中的位置有明显差异。上海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国家赋能的特色相当突出。比如,上海在改革开放时代先是作为“后卫”,后来成为“前锋”“排头兵”“先行者”,包括从“四个中心”迈向“五个中心”建设,无不体现国家意图和战略,都是在“全国一盘棋”的格局中实施的。

    再次,国际化程度有明显不同。这种不同与制度架构、历史传统、国际环境等众多因素密切相关。

城市品格自成系统
“三纲九目”有其内在逻辑

    解放日报记者: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不同的品格,如何归纳上海的城市品格?

    熊月之:记得上世纪90年代末,有媒体推出了一个《中国城市魅力排行榜》,挑选17座城市,对其形象、特征、品格、魅力进行点评。

    比如,最大气的城市北京,最繁华的城市上海,最男性化的城市大连,最精致的城市苏州,最古朴的城市西安,最悠闲的城市成都,最火爆的城市重庆,在中国城市美学史上引起广泛反响。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