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大,在于大格局大未来|《大上海》《上海城市品格读本》

    今年10月,以纪录片《大上海》为蓝本,收录200余幅珍贵档案图片,全景展现上海170多年城市历史轨迹的同名书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几乎同时,首部解读上海城市品格的文化普及专著《上海城市品格读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推出。

    两部作品的座谈会11月2日先后在沪举行。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形容,《大上海》是普通读者了解上海的一把钥匙,阐释了上海“何以为大”。由上海史专家熊月之写就的《上海城市品格读本》,则从城市品格角度,解读上海发展的无形密码。

全方位的历史回眸
    理解今天的“大上海”,需要一次全方位的历史回眸。

    去年9月,在历时近4年的创作后,纪录片《大上海》首播。直至今日,该片已播映14次,这在纪录片中颇为少见。“纪录片豆瓣评分9.0,不断有观众、学者、新闻工作者,来电话、来信希望再看。”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陈雨人解释了多次重播的原因。

    “上海之大,在于它的内涵非常丰富。”这是纪录片《大上海》总导演陈冠群的阐释。摄制组曾奔赴英、法、美、德、俄等9个国家,在60多家档案馆、图书馆中,找到了众多遗落在国外的上海一手档案资料,前后累计拍摄素材超过1000小时。

    在保留纪录片文本篇章结构的基础上,书籍《大上海》进行较大幅度的充实改写。以上海百年城市发展历史为主题,分“上海的开埠”“中国工业的发轫”“东西汇流”“红色革命的策源地”“生死抗争”“人民的上海”“艰难起飞”“创新品质”八个章节,记述上海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澎湃篇章,追溯上海城市精神历史根源。



    “《大上海》是一本非常急需的书,是普通读者了解上海的一把钥匙。”毛时安说,按如今上海在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需要这样一本阐释上海、理解上海的书。他评价,《大上海》为上海史的研究提供了一份公共文化产品。

    无独有偶,《上海城市品格读本》也是一本面向公众的普及性读物。



    从酝酿至出版问世,历时近一年,全书约15万字、100张图片,由导读和“开放,开启活力源泉”“创新,激发不竭动力”“包容,厚植温暖情怀”三大板块加结语组成。熊月之表示,城市品格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部分之一;全面系统辩证地解读上海城市的品格,希望为大众提供了解城市、认识自我的金钥匙。

着眼大格局大未来
    “这是一本薄薄的大书,写出了上海的‘大’。不是物理、地理空间的大,而是身处东西方交汇之地,把世界带入中国,把中国带入世界,这称之为‘大’。”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所长、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周武看来,本书还体现了“新”“广”“深”的特点,上海是世界最关注的中国城市之一,《大上海》不是就上海论上海,而是把上海与国家、全球的演变连在一起讨论。“从世界城市史来讲,上海是非常复杂的东方标本,说透很难,但本书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上海的复杂性,并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

    如果说《大上海》是从历史维度探讨上海的历史进程,《上海城市品格读本》则深入内里,从拟人化的品格角度,找寻这座“人民城市”的特质。“上海之所以为上海,根本原因、深层原因在于城市的品格。城市是人群的集聚地,城市的品格集中体现了城市里这群人的品格。”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说。

    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汪涌豪看来,上海之“大”,除了“大地域”概念外,未来更要着眼于它的大格局、大未来。“‘大格局’不是一味的宏大叙事,而是起于细节局部。比如说上海的马路,马路上的广告设置、灯箱设置、招牌、残疾人步道,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等,都能非常直观地体现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他建议,后续还可以讲述“可能的上海”,也可以继续说“未来的上海或者世界的上海、人类的上海”。

    “开放精神、现代文明,这八个字贯穿上海城市发展始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徐锦江看来,未来也可以考虑从城市地理学角度,把河网水系的变化,黄浦江和苏州河的关系等,作为一条叙述上海的线索。

    (* 本文原载于2020年11月3日《解放日报》,有删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