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使人想起十八年前,其时非典肆虐,上海却风平浪静。这让世卫组织狐疑,是不是隐瞒实情?他们特地派人到上海考察,结果与上海所上报情况完全相符。世卫组织大为叹服,认为上海经验应该让全世界共享。事后,上海总结抗击非典的实践,归纳为十点,包括注重信息收集与分析、强化预警、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全力做好医疗救治、严格医院消毒隔离措施和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加大卫生监督执法检查力度、注重专家咨询和实验室研究、及时发布信息、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和爱国卫生工作、强化督查评估。这次上海应对方式,其实是抗击非典的2.0版,所不同的是利用信息化、大数据方面,更为全面与自觉,更快、更准。
从2003年到2020年,上海有一根弦一直紧绷着,这就是公共卫生建设。2003年4月,非典疫情还没有完全过去,市政府“一号工程”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就开始兴建,建成后被世卫组织官员誉为“世界上最好、最漂亮的传染病医院”。 它以完备的软硬件及与时俱进的全球顶尖定位,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里每一个生命。此外,上海通过发热门诊和社区发热哨点诊室的建设,形成遍布全市的发热监测网络。
“精准施策”是上海对疫情防控自觉创新的结晶,也是城市精神与品格中精细、精致特点的外化。发现快、流调快,是精准的前提;培养一流的专业队伍,掌握一流的救治技能,是构建精准施策的行为主体;集中患者、集中施治、闭环管理,是精准的落实;构建一流的信息网络、一流的救治中心,则是精准的保障。这些综合措施的背后,是上海将防疫抗疫作为一项极端重要的、长久的、宏大的系统工程来实施,而不是作为临时突发急务来应付。
了解地铁志愿者,就能理解 “像绣花一样精细”的管理服务 再看地铁管理创新。1993年5月,上海地铁1号线部分地段建成通车,正式拉开上海地铁历史帷幕。迄今三十年不到,上海地铁运营线路已有19条,车站460座,网络规模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而且,“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服务,在国内外同行中有口皆碑。我曾就此请教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的领导,获得很多有关上海地铁建设与管理的信息,其中很能反映城市精神与品格的是志愿者队伍的建设。
上海地铁志愿者队伍的成立,已近二十年。凡分三类,一是常态化志愿者,立于通勤路上的转角处,承担车站文明秩序引导、进出闸机引导及问询;二是平安志愿者,覆盖全网车站,利用平安地铁App,发现影响安全的情况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三是应急志愿者,遇到突发事件时,会立即赶到现场。这三类志愿者,数以万计,其中平安地铁志愿者超过12万,一部分是地铁系统的员工,更多的是社会公益热心人,来自全市国企、高校、社区,相当部分是党员、团员。
这些志愿者大多是乘坐地铁的常客,平时与普通乘客无异,一旦有事,立即现身。志愿者之设,中外皆有,并不新鲜,上海地铁的创新之处,是将其规模化、常态化、网络化、分类化、隐身化。不了解志愿者,就很难理解上海地铁为什么管理得那么安全、有序。而众多志愿者本身,包括进博会、上海书展的众多志愿者,上海人记忆犹新的世博会期间的“小白菜”,就是城市居民公益意识的突出表现。
城市精神与城市品格,都有自塑与他塑之别,自塑指自我描述,自我期许;他塑指他者评价,他者期许。换言之,一座城市的精神品格是有客观标准、客观评价的。所谓他塑,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口碑。长久以来,上海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在居民行为方式方面,在国内外形成了很好的口碑,诸如法治观念、契约精神、敬业精神、独立自主等,包括卓越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艺术资源,还有前面已经述及的开放开明、精致精细等。这些好口碑,都是广大市民经年累月实践的结晶。城市作为巨大的生命集合体,每一位居民都是精神品格的培育者与提升者,也都是精神品格的承载者、守护者。正因如此,我们才会说,“人人都是软实力”。
【来源:文汇。本文作者:熊月之(中国城市史研究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