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浦东奇迹·开发者说|王安德:陆家嘴——从烂泥渡到现代金融中心

    1990年12月20日,朱镕基、黄菊、倪天增等市领导一起听浦东的规划和项目启动建设问题汇报时,朱镕基市长明确拍板金融贸易区还是要建在陆家嘴。从此,我们也做好打硬仗的思想准备,披荆斩棘、一往无前,没有规划做规划,没有资金筹资金。当时的设想是:在1990年至1995年集中做规划、动迁,准备土地;在1995年至2000年做基础开发,功能开发,形成一个基本的框架;在2000年至201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框架。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和进度基本做到了,有的还有提前。

通过关键项目、超前的基础设施
出形态、出功能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建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城市形态;一个是功能开发。特别是功能开发这个题目很大,不是陆家嘴开发公司一家可以单独做成的。应该说,我们是在国家、上海、相关行业联动下,按照规划蓝图,用钉钉子的精神,通过一个个“领头羊”项目推进相关行业的一大片,把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功能培育起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超前实践,来确保陆家嘴地区城市形态更加符合现代金融贸易区的需要。

    为推动陆家嘴金融功能培育,我们抓的第一个“领头羊”项目,是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大楼。这个项目是由我们帮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立项的。为促成该项目的完成,我们公司全力以赴全程跟进,不仅自己专门招聘代建工程队伍,还把我们第一批拿到的注册资本买了3万平方米动迁房支持他们,贴作地价的一部分。1995年大楼竣工营业的仪式上,上海市副市长、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赵启正,让人找了一只小白羊,用红布兜着,送到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毛应樑的手里,意喻上海金融业的“领头羊”带头进驻浦东陆家嘴。很快,在这个“领头羊”的带动下,跟进了一群“羊”:不仅有工行、农行、中国银行、建行、交行、上海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国资和地方银行,还有花旗、渣打、汇丰、恒生、东亚、大华等外资银行,一批非银行金融机构像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上海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等,也都进来 了。为推动陆家嘴贸易功能培育,我们抓的这个行业的“领头羊”项目是金茂大厦。金茂大厦不仅是上海曾经的第一高楼和上海最美的高楼设计,还是外经贸部直属企业联合投资的项目。外经贸部不仅在这里造了一个地标,而且用功能把这个楼填满,使它变成外经贸部在上海的业务总部或者说变成全国专业外贸市场的业务中心。不同领域外贸公司的进驻,打破了全国外贸条块分割的状况,由于浦东开发开放的政策,很多进出口公司开始跨界、跨业务发展。可见,我们抓住了这只贸易领域的“领头羊”,换来的是区域经济功能、贸易功能的大发展。

    我们抓的第三个具有“领头羊”作用的项目,是安徽省的裕安大厦。刚开始,安徽省只是想在上海建一栋办公楼,找一个码头仓库,然后把安徽的货物运出去。但是,他们看到浦东开发的大计划后调整思路,要建一个安徽省能和国内各省市连接、可以直接与国际连接的基地大楼。最终,安徽裕安大楼的省际窗口功能和我们用成本以下地价供地的模式,被市领导重视和研究,并加以规范推广。1993年3月,市政府正式出台“在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省部楼宇”的政策,主要内容是“一省一部一楼”;按项目给土地;按功能给政策;先试行一年。经过遴选和梳理,到1996年先后有20多个省部楼宇在功能区域落户,不仅带来了资金,还促进了陆家嘴要素市场和全国互联互通的经济交流功能的培育,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通过这个“领头羊”带出省部楼政策,使浦东成为全国的浦东,让全国共享这块黄金宝地。

    随着各个功能楼宇项目的签约,与之相配套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必须加紧推进。为此,我们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实践。最早做的是陆家嘴滨江大道样板段。样板段从原陆家嘴轮渡站一直到丰和路,与浦西的滨江隔江相对。我们按照亲水理念把绿地和防江堤、防汛墙结合在一起做,把临江的步道后退80米至150米后做一个斜坡绿地,把7米的防汛墙功能隐藏其中,然后是绿地伸展,再接着是建设项目和城市道路。样板段建设从1992年12月开始,差不多一年时间建成,既恢复了上海传统黄浦江岸旁观光带,又开创了具有新的城市功能的陆家嘴滨江大道,著名国画家朱屹瞻老先生还为其欣然题词。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