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广线上最袖珍的“小慢车”来了,但最初的火车可没有那么舒适|《铁路改变世界》

    每天12时,8629次火车从山城郴州开往湖南境内最南侧的宜章县白石渡站,行程52.2公里,途经郴州南、坳上、太平里三个站点,用时约1小时15分钟。

    这趟火车是京广线上最“袖珍”的一趟,除了火车头,只有两节车厢;也是京广线上通行里程和用时最“短”的一趟列车。目前,白石渡、坳上、太平里站周边的农民就搭上8630次火车到郴州卖菜卖水果。

    除了袖珍“小慢车”,铁路发展到今天已催生出各种类型的奇特火车,但火车诞生伊始,坐火车出行可不是一件舒服事儿……

    铁路在全球的普及,意味着铁路旅行已成为世界各地绝大部分人的家常便饭。20世纪早期,有数百万人日常出行都乘火车,而且数字还在逐年增加。但是直到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乘火车的体验才能称得上舒适,更不用说愉悦了。关于火车的文学作品,都倾向于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市场的顶端,许多书籍中详细描述了那些富人和享乐者所享受的快车和豪华列车,但很少有书提及普通的穷人乘火车是怎样的光景。在大多数情况下,铁路旅行的体验比书上的描述要平淡得多,特别是在最初的几十年,通常都是极不舒适的。

    最早的火车只注重实用性,铁路公司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技术上而不重视旅客设施,因此火车条件的改善相当缓慢。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连同好几条其他国家的第一批铁路,给铁路的许多方面设定了基调。它们尤其是很少为穷人乘客着想。被某些乘坐的人称为“猪笼”的三等车厢,完全暴露在风雨之中,而且座位也是硬板凳,有些甚至连座位也没有。二等车厢的设施稍好一些,还有顶篷可以勉强遮风挡雨。行李放在车顶上,有时候甚至人也坐在上面,但火车提速之后,这种做法就不复存在了。

    一等车厢的乘客最舒适。他们的车厢有三个隔间,基本上是由马车车厢相互连接在一起所组成,每个隔间可坐6个人,据当时一份语言稍显圆滑的记录,他们“每人一个座位,但不必忍受像椅子那样扶手挤压的烦恼”。座位被编号并预定,因此没有人因“缺位子”而被撂下。但旅程依然十分颠簸,因为车厢只有四个轮子和基本的弹簧。利物浦—曼彻斯特一等车厢往返62英里的票价是7先令(35新便士),每英里刚好超过1又1/4便士(1老便士或0.5新便士)。二等车厢的费用是4先令(20新便士),对于每周一般挣不到1英镑的工人阶级来说依然不便宜。即使是一等车厢的乘客,也享受不到照明和暖气,没有厕所,也没有茶点。

    然而,和许多人乘火车旅行产生的恐惧相比,这些不舒适一点也不重要了,特别是对于在敞篷车厢里的人。最可怕的,倒不是以远比马车快的每小时20、甚至30英里的速度旅行,而是遇到另一列火车,在不到5英尺开外的另一条铁路上以同样的速度面对面疾驶而来。不过,这种新型的交通,以及它对于昂贵而缓慢的马车的改进,都具有巨大的优势,以至于人们能够克服他们的担心和不适。

    其他铁路也效仿利物浦—曼彻斯特铁路的做法,给三等车厢的乘客配备的是敞篷车厢,直到19世纪40年代,这种状况才有所改观。1841年的圣诞前夜,在伯克郡的松宁(Sonning)发生了最早的一次事故,好几个人被抛出敞篷车厢而丧生,此后敞篷车厢便停止使用。但即使改进后,设施依然十分简陋。

    《时代画报》(the Pictorial Times)描绘了布里斯托尔—格洛斯特铁路(the Bristol&Gloucester Railway)上的议会法火车(Parliamentary train),这种火车是铁路公司按照格莱斯顿(Gladstone)1844年的立法而必须提供的。该立法规定,每条铁路线上每天至少有一班火车的票价低于每英里1便士(0.4新便士),包括停站在内的速度至少达到每小时12英里,画报上说:“没有夜灯,每一侧车厢只有一扇门。乡下的景色,只有靠近门边的幸运乘客才能看到。门窗关闭之后,没有透气的设施。照明、通风极差的车厢中装了54人。”

    法国的火车也差不多,分为三种等级,一等车厢的乘客使用的是同样的马车车厢。其他走在前列的欧洲国家,如比利时和巴伐利亚等,也采用了相同的模式。《铁路旅程》(the Railway Journey)分析铁路对19世纪人们生活的影响,按其作者沃尔夫冈·施菲尔布施(Wolfgang Schivelbusch)的说法,三等车厢的旅客得到的乐趣比上等车厢里的那些富人要多。他援引19世纪末一位德国旅行者的记述:“在独自旅行或与不擅交谈的人一起旅行时,(我)很嫉妒三等车厢和四等车厢的旅客。人满为患的车厢里阵阵愉快的交谈声和欢笑声,一直传到我这个烦闷的隔离单间中来了。”

    我们在第四章中已经看到,由于漫长的旅程和恶劣的天气条件,美国车厢的设计有所不同,因而即使是穷人乘客,也从一开始就拥有合理的设施。于1831年开始运行的巴尔的摩—俄亥俄铁路,早期并没有分等级,所有的车厢在两端都有一个开敞式平台,中间为入口。这种样式在美国得到普遍应用。中间的走廊和座位的靠背很快出现,供暖也有了,在开敞式的大车厢中供暖比在隔离的车厢中容易多了。但通风一直是个问题,如果打开车窗换气,有可能会飞进来煤灰和火星,如果关上车窗则空气不够流通。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