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浦东奇迹·开发者说丨胡炜:用改革创新书写的浦东开发

《奇迹:浦东早期开发亲历者说(1990—2000)》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
定价:148.00元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0.4


    本书收录了四十余位浦东开发开放开拓者的珍贵口述资料,分为四个部分:陆家嘴、金桥、外高桥、张江,从多个领域和视角记载了浦东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事件,事关浦东改革开放、建设发展的重要决策过程,以及见证行业领域变化的重要细节,生动再现了浦东沧桑巨变的历史进程。

    下文节选自胡炜《用改革创新书写的浦东开发》一文,收录于《奇迹:浦东早期开发亲历者说(1990—2000)》

    胡炜,1947年3月出生。曾任黄浦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代区长。1992年6月至2000年8月,先后任浦东新区工作党委副书记,浦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常务副主任,兼任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2000年6月至2003年4月,先后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党组书记、区长,兼任外高桥保税区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在浦东工作期间,亲历了浦东新区管委会和浦东新区人民政府的筹建和管理,长期分管浦东的发展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着力推进外高桥保税区的建设和发展。2003年至2011年,先后任上海市十二届、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2020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回望来路,这真的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浦东用短短30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用两个世纪才完成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我自1992年任浦东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起,在浦东工作了十多年,有幸参与和见证了浦东开发开放这一历史过程。重述这段历史,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我觉得对我们今天更好地举好浦东开发开放这个旗帜意义重大。

受命参与组建新区管委会
    1990年当开发开放浦东的号角吹响,上海以最快的速度成立了浦东开发办公室,不久,陆家嘴、金桥、外高桥三个开发公司挂牌成立。不过当时的浦东地区,以川沙县为主,还包括上海县的三林乡,以及杨浦、黄浦、南市三区的浦东部分,因此其管理体制是上海市浦东开发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三区两县”(杨浦区、黄浦区、南市区、上海县、川沙县)和各委办局各司其职,浦东开发办协调推进的体制。随着开发建设任务的不断增加,这个体制开始显得不适应形势发展了。于是,市里就考虑对“三区两县”的浦东部分进行合并。

    1992年底,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和市长黄菊找我谈话,说市委、市政府决定要改变浦东“三区两县”各自运作的模式,改变浦东开发办空转的现状和以政策研究、协调为主的职能,将“三区两县”的浦东部分全部合并在一起,成立浦东新区管委会,以全面推进浦东的开发和建设,并且要调我去浦东新区管委会工作。对此,我欣然接受。其实,早在市里要组建三个开发公司,说要有一个区里的领导的时候, 我就跟时任黄浦区委书记胡瑞邦说过:“让我去”。不过当时因为工作需要,我没有去成。

    1993年1月1日, 浦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之初,在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的班子里,赵启正是书记、主任,王洪泉和我是副书记、副主任,党工委委员有赵启正、王洪泉、黄奇帆、王安德、朱晓明、阮延华和我,管委会副主任还有黄奇帆、朱晓明、王安德、阮延华,其中奇帆和我是专职副主任,王安德、朱晓明、阮延华分别是陆家嘴、金桥、外高桥三个最早成立的开发公司的总经理,为兼职副主任。在浦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成立伊始,吴邦国同志和黄菊同志就提出,浦东要做到“四个率先”,即率先探索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率先建立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率先形成统一精简高效、有权威的政策管理机制。两位领导希望我们能肩负起党和上海人民的殷切希望,立足国际、国内的大环境,珍惜历史机遇,不辱使命,大胆试、大胆闯,在浦东实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根据上海市领导的指示,赵启正同志带领我们对如何设置新区管委会的机构进行了调查研究,然后由我和黄奇帆同志根据赵启正同志提出的精简、规范、高效的要求,借鉴国际、国内其他开发区的行政架构和设置,用半天时间,商定出浦东新区管委会组织机构的设置,建议管委会设立10个机构,分别是:党政办公室,内含组织、宣传、统战、纪委工作职能;行政部门包括综合规划土地局(含规划、土地、房产、统计等部门)、城市建设管理局、财政局(含财政、税收部门);经贸局(含工业、商业、外贸、旅游等部门)、社会发展局(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部门)、农村发展局和工商局等。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