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正值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浦东已经从过去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变成了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可谓是沧桑巨变。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浦东开发开放3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浦东开发开放30年取得的显著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了最鲜活的现实明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生动的实践写照!”
近日,《浦东开发开放录》一书由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远东出版社隆重推出。该书由上海浦东历史研究中心和上海市浦东新区地方志办公室联袂编写。

《浦东开发开放录》 上海浦东历史研究中心 上海市浦东新区地方志办公室 编 定价:598.00元
浦东开发开放仍在进行中,尚未完成,但从其已走过的三十年、已取得的成就,可以说,这是中国城市建设史、改造史上的壮丽史诗,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辉煌篇章。浦东开发开放对于上海,对于长三角,乃至对于全国来说,其意义都十分巨大而深远。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向纵深推进,其意义会越来越凸显出来,其内涵也会越来越吸引人们去探究。
浦东开发开放,开发是行为,开放是状态,简约而言,就是浦东开发。之所以强调“开放”,是为了突出其面向长三角、面向长江流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宏阔胸襟。
“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这十六字,是1990年上海确定的战略定位,立意高远,动力强劲,持续亦久。
这次开发,国家将此前给予深圳等特区、经济开发区的所有政策全部给了上海,而且还给了另外一些政策,所以,浦东称“新区”而不是特区。用时任上海市长朱镕基的话说,这个新区较之特区,“不特而特,特中有特,比特区还特”。称新区而不是特区,还有一层意思,即新区功能有别于其他特区。诚如著名学者王战所说:“新区和经济特区不同,经济特区有强大的资源吸入功能,就像核聚变,而浦东是核裂变,要释放能量。”不搞特区,意味着浦东开发不倚重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而是依靠自主改革、自费改革。鉴于当时国情、市情,靠国家注入巨额经费进行开发绝无可能,脱离浦西而独立建区、独立开发,也绝无可能。
开发浦东,是上海地方与中央领导两个积极性的高度融合。对于上海来说,开发浦东是酝酿已久,念兹在兹的心头大事,从陈国栋、汪道涵到江泽民、朱镕基,历届市领导无不为此奔走呼号,陈情再三。由于多种因素错综复杂的影响,到20世纪80年代,上海城市病已经到了可以承受的极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困难、财政窘迫,每一样都压得市领导透不过气来。人均居住面积4.3平方米,人均住房4平方米以下的户数占总户数的60%,人均道路面积1.57平方米……单单这些数据与名词,就足以勾起无数上海人的无限辛酸。以至于老市长汪道涵说:自己担任上海市长,上对得起国家(缴了那么多财税),但下对不起黎民百姓;下一任市长江泽民说:看到车厢里乘客拥挤不堪,学校教室简陋危险,无数幼儿入托儿园无门,数以万计的职工上下班路上要花四小时以上,一场暴雨就致十余万居民家中进水,心里就感到深深不安;副市长倪天增在向中央领导汇报工作时,述及上海市民住房紧张、防洪防汛能力不足、安全隐患丛集时,禁不住潸然泪下,哽咽语塞,举座为之动容。何以解忧,唯有浦东。当时通盘考虑的北上、南下、西移、东进的四策中,只有东进即开发浦东的投入产出性价比最高,这是上海领导层、知识界的共识,也是浦东浦西人民的共同心声。但是,兹事体大,需费浩繁,没有中央的决断与支持是万难办成的。
开发浦东,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历史转折关头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度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相当严峻。如何走出困境,将改革开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就在这时,上海重提浦东开发问题,邓小平大为赞成,亲为倡导,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当即决策。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有专门文字阐述此举:“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这就将浦东开发,由上海一地上升为国家战略。邓小平对上海建设一直非常关心,仅《邓小平文选》中就有56处论及上海,其中内涵最丰富的是四个关键词:王牌、带头羊、素质、品格。其内容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上海综合实力雄厚(工业门类齐全),上海人素质高(文化高、守契约、技术好), 办事能力强,国际影响大。朱镕基作为上海市长到中国香港、新加坡、美国等地访问,或接待外国记者采访,宣传浦东开发优势,强调的便是这几点。浦东开发之所以能够高歌猛进,外商之所以云涌雾集,也都与这几点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