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三十年:听亲历者口述,看浦东开发开放“微历史”|《初春》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从农田、滩涂到商业中心、产业基地,三十年间浦东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回溯历史,展望未来,金融、贸易、能源、航空、汽车……各行各业的浦东人在这里落地生根,共同参与并见证上海的发展。

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年,从小人物看大历史
    是每一个参与浦东开发的人,成就了浦东开发的伟大事业;是浦东开发的伟大事业,造就了每一个参与者。浦东开发,不仅是创造了新的文明,还形成了新的精神。这些精神,犹如水在地中,无论从哪里掘下去,都能看见这一汪清泉。



《初春》
沈立新 著
定价:108.00元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20年12月


    本书讲述了浦东开发初期土地开发、资金筹措、重点开发小区建设、工程和项目建设、外事工作、农村城市化、环境保护和绿化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和文物保护、民营经济发展、支援西部大开发等方面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故事,力图从广度和深度上展示浦东开发的伟大历史进程和深刻变革,力图揭示这样一个客观本质:浦东开发既是一部城市化、现代化的历史,又是一部人的生活和命运的变迁史、人的精神和心灵的成长史。

    相比于其他浦东开发开放30年主题的图书更多从宏大的视角关注时代的变迁,在这本书中,作者则是把更多的笔墨留给了历史的细微之处,用更加贴近的视角看时代的沧桑变幻。在这本书中,他走近亲历者,聆听他们的讲述,在一个个动人的真实故事中,收获了更多的历史细节和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而正是这些让我们知道,在宏大的历史叙述背后,还隐藏着如此多鲜活的故事和人物,隐藏着这么朴素无华的美,这些浦东开发的亲历者和见证人,用自己的经历演绎了浦东开发,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浦东开发。这些当事人讲述的事情,一定能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美好和感动,让我们与这30年的历史产生更加紧密的连接。

采访赵启正
    写浦东开发,赵启正是我第一个想要采访的人,因为他是浦东新区的第一任党政最高领导(时任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上海市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而且经历丰富、学养深厚。

    2018年4月8日上午,在上海市政府东裙楼212室,我见到了赵启正。如同在浦东新区任职时期那样,他依然睿智而慈祥,深邃端庄而风趣幽默,让人既敬仰又亲近,仿佛几十年风雨岁月并没有改变什么,我们又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年代。

    赵启正说,你应该写,因为你是浦东土著,太了解老浦东了。老浦东以川沙县为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你经历了,感受了,并且可以说你是农民出身,这个感觉一定更深刻、更质朴。你写这些更深刻的涉及心灵的浦东故事,还是来得及的,因为这一代人大多还健在。现在有些同志对浦东初期这10年、15年不太了解,所以“不忘初心”与你要写的这本书就有关系。初心在哪里?在浦东创业者心里,在老浦东人的心里。所以你来写,我觉得你会找到着力挖掘的点,这与一个非浦东人,非老浦东人的发掘力是不同的。

    赵启正说,浦东开发的过程,如果从宏观看,实际上是三件事情:一个是城市化。浦东刚开发时,我记忆里大约150万人口,其中约60%是市区人,约40%是农村人,那么现在浦东农村人口还剩多少?很多地方城市化了。第二个是现代化。1949年前上海是城市,20世纪60年代上海是城市,改革开放前上海也是城市,但现在的城市是现代化的城市,与以往的城市有许多不同,比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生产结构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特别是智慧城市的概念开始兴起,以一系列技术创新带来物理空间、网络空间及生物空间互联互通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第三个是全球化。浦东的开发,完全是要把上海建成一个能够和世界进行对话的城市。当时我有一句话反复说:世界上政治对话是通过首都进行的,经济对话是通过最大的一两个经济城市进行的。中国没有像纽约、伦敦、巴黎、东京这样能够进行经济对话的城市,通过浦东开发,振兴上海,使上海成为具有国际对话能力的经济城市。所以浦东开发一开始我们就说了,我们是建设一个世界级的城市。一个城市化,一个现代化,一个全球化,这三句话都可以挖掘。这三者实际上不能完全分开,画三个圈一定有重合和很大的交集部分,从这三个出发点去看问题就比较清楚。

    赵启正特别提到,浦东现在缺写农村城市化过程的书,缺少对浦东农民蜕变为城市居民的描写。笔者后来写了《田字出头》等四篇描写浦东城市化的文章,就是受了这次采访的启发。

    很快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赵启正请我们在市政府食堂用餐,餐间,我问他,您以前是搞核物理的科学家,后来当了上海市委组织部长,再后来浦东开发这么大的一个事情,怎么就选上了您?赵启正说,这个事我至今没问过,我问好像不合适。对组织上的这个任命,当时我也吓一跳,因为我自己也没想到。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