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美学七问》书摘之二

    黄:是啊。布列松拍的很多街道,就是在那里等嘛!其实你拍的“八尺门”,也有很多是在那里等机会。等机会、找角度,这都是一种安排。

  摄影本来就是要去捕捉随时会消失的影像,我这种安排也是如此——是把不可能再碰到的人生经验,以另一种方式用影像表现出来。

  阮:有一个说法——摄影是去“发现”,而不是去“生产”、“制造”。在这个意义上,你所使用的手法,算不算是一种“制造”?

  黄:我觉得不是。摄影家们不应该把自己的表现范围弄得太窄,而应该尽量去把领域拓宽。

  你所谓的“发现”,其实也是把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抓住而已。我要抓的只不过是发生在更早的一些事情而已。“创作”这件事,你到底要怎么去解释它,如果都不安排,那除非是你在按下快门,那一瞬间,底片就自己冲洗出影像来,要不然,你的暗房处理,都是一种加工,并不是原原本本的东西。原原本本的东西,对每一位创作者来说,都是不够的。他一定要加些东西进去,这就是创作。

  我觉得,一点也不必要把自己的领域设限,不必要!

  以画面来代替

  阮:当你面对一件事情,有特殊感受而想要表达时,脑筋先想到画面还是文字的叙述?

  黄:不是画面,也不是文字,而是那件事实,整件事情。

  你说一个画面也好,或者文字也好,我想都不存在什么特别的讯息,整个讯息是存在整件事实里的。

  你是搞画面的,会用影像去表达;你是用文字的,会把它变成文字。如果,我是一个文盲,只要有感受,也会用嘴巴说出来的。

  其实用语言来讲、用文字来写、用影像来表现,这都是以后的事,在当时的感受,我的脑筋里只有整个事件。

  阮:你在使用文字时,有没有感到非常无力的时候?然后觉得可以用别种方式来表达,比如说,用照相机?

  黄:嗯!文字的无力感,除了是个人对文字使用能力上的问题之外,还有一点——其实你用文字的能力没问题,可以表达得很好,但,当绝大多数的读者都不来读你的东西时,一样会有无力感,这是外在的无力感!一种个人的无力感。如果文字大家都不看,那我会想到用摄影。这种情形在我个人身上已经发生过了。这就是我去拍“芬芳宝岛”纪录片的原因。在当时,我觉得我的小说,发生的效果不大——当然,我并不像梁启超先生所谈的“小说救国”那样地对小说看重,但是我总觉得,如果在一个社会中,有很多人写出好小说,能让很多人有兴趣去看,那一定会对社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力量。这种力量一直是我所相信的。

  但是在电视很普遍,且电视节目并不一定好,大家又都那么喜欢看的时候,好的小说当然不多,况且看的人又那么的少。

  当时我就觉得——写什么小说?又不是写给自己看!故事我都知道了,我何必再写?既然我的读者都跑去看电视,好,我就跑到电视里让他们看。

  那一阵子,也就是1973—1974 之间,我就放弃小说去拍纪录片。

  阮:换句话说,不管画面或文字,你都把它当成手段,你是要借着它们说出你想要告诉别人的事了?

  黄:我先有一个问题问你,你看过我的小说没有?

  阮:当然看过,每一篇都看过。

  黄:我的小说看了之后,到后来都不是文字,而是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很多读者比较细心,都有同样的感觉,他们这么说:黄春明,我从你的小说中,看到的是一个接一个的画面。不知你有没有这种感觉?

  阮:我有同样的感觉。

  黄:我的视觉性比较强。我会喜欢摄影、拍纪录片,可能也跟这个有关。

  不管用文字或用影像也好,我所在意的是:如何令一些事情让别人很容易接受、很容易明白,而且会接受得很深刻!如果那一件事情,用文字可以表现得最为有力,我就会用小说;若用摄影会是最有力,我就用影像。我不大在意方式,而在意效果。

  阮:由于你刚才提到我有没有看过你的小说,使我想起一件有趣的事,当我们看到好文章,会有一读再读,欲罢不能的感觉。你在看照片时,会不会有想要一看再看的感觉呢?

  黄:提到这个,暂时先不谈我个人的经验,我们就整个环境来说,就一般人看照片的习惯来说好了。现代人一天要看多少照片呀!电视也是一张张照片,这么地播过去——当然,你们搞摄影的人,不一定会承认整个电视是一张张照片。其实在一般人来讲,照片和电视都是画面。报纸、杂志又有多少画面,现代人看文字的篇幅和时间反而少多了。

  这种现象存在一种危机——因为看太多画面了,反而不会看照片。他们以为看照片,就是看到人啦、事情啦,就这么看过去。看文字,一般人都会经过脑筋去思想,看照片却往往是一种反应,因为,一天有这么多图片,出现在每一个人的眼前,反而使他们对照片的讯息产生麻痹了。

  那么,再回到你的问题来谈——我看照片有没有一看再看的欲念呢?有,但不是马上。是隔了一段时间之后再看看。再看时,还是觉得很有意思,而且有新的感触。一些有启示性的照片,是很耐看的,会让你去想、去思考。

  黄:我记得,我们年轻的时候,一张普通的裸体照片,也经常一看再看,反而比别的照片,看的次数更多,这怎么说?。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