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美学七问》书摘之二

   阮:哈——哈——哈——

  黄:哈——哈——哈——

  阮:这是否意味着,你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容易看到的影像,会特别使你想一看再看?

  黄:不是——不是——不是。照片虽然容易存留,但一般人在报纸、杂志上看到照片时,不会有去存留它的欲望,看过就算了。跟一本书不一样,你看完了,还有可能去重翻它,甚至会介绍给别人看。如果是一本好的摄影集就不一样了,它跟一本好书一样,就很可能使人一看再看,因为你已经替它整理过了,并且成为一种资料。我个人看到好照片会存留起来,但积了一大堆,到后来就不知如何找起了。虽然如此,它们的影像在我的脑海里,却非常的深刻!如果我一想到那一张照片,曾给我感动或启示时,我几乎不必翻箱倒柜去找出来,只要脑筋一动,它就出现了。真的,你介绍过的摄影大师的作品,都印在我的脑海里,一想就有了。

  但是我想到小说时,就只会想到故事或概念,我一定要翻出来重读一遍才行。

  以思想去读

  阮:谈到现代人,一天有那么多画面出现在他眼前。我想,照片已经变成人对外在世界最直接的接触印象。有时,这种印象正好是误解了事实。比如说,有些人心目中的美国,就是万宝路香烟广告中一天比一天老去的西部牛仔,或红极一时,随即又销声匿迹的热门歌星们……因为,这些图片资讯整天不断地告诉我们——这是美国的生活样式、社会形态……然而这完全是片面而错误的。

  黄:是,我担心的就是这样子。以一概全的认识是最危险的认识方式,就如同我们不能就冰山浮在上面的一角,去认识冰山的形状大小一样,所以我们对一件事情,还是要以多方面的角度去了解。

  阮: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有没有什么应对之措?

  黄:摄影有很大的欺罔性。

  我举一个例子来说好了。当乡土文学论战之后,乡土变得流行起来,小说的人物都是阿什么、阿什么的,讲话也一定要干来干去,连绘画、电视广告也跟着乡土起来,所谓的乡土摄影也出现了。我看过一个叫“乡土摄影展”的展览,他把一间破房子的板门拍出来,旁边还有一个破水缸,裂缝用水泥糊了再糊,且还长着青苔呢。整个构图、色调都很美。但是,我倒想问问这位摄影家——把整个社会背景都抽离掉的表现能叫“乡土”吗?乡下人生活的困境、悲苦的痕迹,在他的眼里都是岁月的芬芳、古典的趣味,这算是什么乡土。这样的摄影作品居然还有人感动,那真是看照片的人的问题了。当然,这位摄影家本身的问题也是够大的。

  换过来看你的问题,香烟广告并没有说那个牛仔、那样的西部就是美国。你把它当成美国,那是看照片的人的问题。

  我觉得我们应该“读”它,而不是“看”它,只要你是去“读”就不会误解。

  “读”照片是一个很重要的说法,并不是我创出来的。所谓“读”就是思想,去“看”只是反应、直觉的。去“读”,除了直觉之外还有思考。

  当然,很多照片并不值得“读”它,光“看”就够了,但好照片,或是一张有影射企图的照片,我们就应该去“读”了。这样我们就不会把牛仔、西部当成美国了。

  因为图像文化,发挥传播的功能,时间还很短,因此我们

  “读”照片的能力还不够,除了创作者要不断培养自己之外,一般人“读”照片的能力也是要加紧训练的。

    摘自:《摄影美学七问》
  作者:阮义忠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