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可替代的科技史“绝响”
由于是简编本,《中国科学文明史》更加适合公众阅读。书中略去了大量烦琐的考证,阅读起来也比较流畅。
“李约瑟给中国人民、给中国科技史带来的最宝贵的礼物,是他著作中宽广的视野。”江晓原告诉记者,“简编本虽然经过罗南的改编,但是这一特点仍然得到保持。书中论述中国古代科学文化时,经常能够展现出东西方文明广阔的历史背景,而历史上中国与欧洲之间科学与文化的交流及比较,则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李约瑟对此倾注了巨大的注意力。”
例如,书中在谈到中国古代的水运仪象之类的天文观测—演示仪器时,李约瑟也介绍了起源于拜占庭的“阿拉伯自鸣水钟”。另外即使在论述中国历史上的伪科学时,李约瑟也不忘记进行中西方比较,在谈到中国14世纪时的一幅星命图(算命用的)时,李约瑟立即将它与公元初几个世纪西方“系统化的古希腊占星术中的十二宫或十二所”联系起来,认为两者的实质内容是一样的。
“这样的做法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极为有益的。”江晓原认为,“因为我们以前有太多的读物向我们描绘过一幅又一幅夜郎自大的虚幻图景,好像古代只有中国的科学技术独步全球,别人都在蛮荒世界。虽然李约瑟有时不免有点拔高中国古代成就,但他主要也只是在比较抽象的概念上拔高,具体论述时则都是实事求是的。”
“李约瑟的工作和李约瑟的精神都有永远的价值。”江晓原强调说,“李约瑟已经成为一个象征。不是‘我们先前阔多了’的象征,而是中西方文化沟通、交流的象征。随着李约瑟、罗南的离世,《中华科学文明史》一书也已成绝响。”
平淡期的“长销书”
虽然知道李约瑟的人在中国不在少数,对李约瑟的研究也从未间断,对“李约瑟难题”的讨论也曾一度让国人审美疲劳。但是,近几年李约瑟慢慢淡出公众视野也是不争的事实。
对此,江晓原表示,“这也是正常现象。当今中国科技史的领域和有关中国科技史的话题在学术界并不常被关注。在中国科技史界,近年既没有产生与之相关的争议,也没有出现特别引人瞩目的成果。整体而言处于平静时期,李约瑟也难免要被公众淡忘了。”
纵观这些年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图书,比《中华科学文明史》篇幅或大或小的都已经出现,然而《中华科学文明史》却不能被同类图书所取代。“因为无论是对公众还是学界来说,《中华科学文明史》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论述已经成为一个难以忽视的存在。”
在江晓原看来,不同的历史时期,公众会选择不同的图书。“商业化的时代,人们更加追求即时效益,出版社也会考虑公众需求。然而一些出版社仍然承担起文化建设的任务,也会选择出版一些长期有需求的书。像《中华科学文明史》这类书不可能成为畅销书,但却可能是‘长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