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术走向大众——李约瑟的《中华科学文明史》读后

  李约瑟这个名字,大概人们都不会陌生。他是中国人民的朋友,花费毕生心血致力研究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直到逝世前,洋洋数十卷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仍未完全定稿。他在中国学者的心中,堪称一个精神的偶像。
  然而,这位偶像级大师的作品虽然几乎尽人皆知,却很少能够被国人读到。究其原因,除了时至目前仍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翻译完毕外,其作品体量过于浩繁、内容过于艰深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上海人民出版社近期推出的《中华科学文明史》(〔英〕李约瑟原著,〔英〕柯林·罗南改编,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译),从根本上解决了李约瑟的巨著无法走向大众的难题。该书由著名科技史家柯林·罗南根据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缩写而成,分上、下册,共五卷,体量上仅有原书的十几分之一,行文流畅,通俗易懂,被学界誉为“目前为止面向公众普及中国科学史最好的读物之一”。
  《中华科学文明史》的写作可以前推到二三十年前。剑桥大学出版社在陆续推出《中国科学技术史》后,赢得了空前的荣誉。他们审时度势,又建议李约瑟推出该书的缩写本,以让学术走向大众。李约瑟欣然接受,请了对中华文化有着高度的热爱与了解的柯林·罗南主持这项工作,并由李约瑟本人亲自审定每一章书稿。缩写本的定位,就是要让那些有兴趣系统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但却不愿读那些艰深专业著作的读者开卷有益。
  学术并非一定要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让人望而生畏。我们相信,李约瑟支持柯林·罗南改编出版《中华科学文明史》的本意,即是为了能让普通人领略学术的魅力,并让全世界的普通读者都能有一个很好的了解中华科技与文明的途径。该书作为李约瑟巨著的缩写本,承原著之精要,以简明流畅的历史叙事,达到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的境界,勾勒出中华几千年来辉煌的科学技术与文明史。书中以数理科学即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可以量化的科学为主,还涉及了医学、气象学、地理学、工程学等领域。同时,作为中国科学史的精神背景,儒、墨、道、法、释各家思想也得到了系统的论述。作者在论述时,既坚持科学性思想性,又注意通俗性可读性,力争两者有机统一。在作出推论时,常常通过排除法否定其他的可能,令人信服;在引经据典时,又往往以图片的形式加以辅助,一目了然。事实证明,缩写本的《中华科学文明史》又一次为剑桥大学出版社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不菲的经济收益。有学者誉《中国科学技术史》为“欧洲人文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并称《中华科学文明史》是“系统了解中华文明的最佳读本”。
  经典,必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华科学文明史》被移译国内,同样引起了学界和读者的关注。丘成桐、余英时等在全球享有盛誉的学界泰斗,刘钝、陈方正等国际著名学者,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名校的知名教授,均对该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历史学家余英时盛赞该书“是一部最可信赖的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通史读本”,著名科普工作者、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盛赞该书是“中国科技通史的权威版本”。此外,来自读者的反馈也是好评不断,甘之如饴的读者大有人在。
  从李约瑟身上我们看到,普及学术,需要学者换一种姿态进入学科领域,摈弃艰涩、枯燥的专业术语、统计数据、图表公式和玄奥莫测的考据、引证,以平易近人的语调、平实亲切的笔触、可触可感的事例、形象生动的图片来向公众展示学术的另一面,让大家体会学术的另一种魅力。普及学术是一种“化简”,需要学者有深厚的学养和广博的积累,需要大众化的表达技巧,当然更需要一种深切的人文情怀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中华科学文明史》在学术与通俗、专业与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是“小众学术、大众阅读”的一个典范,对学术的大众化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李约瑟与柯林·罗南一起合作所做的工作,是学术自身的荣幸,是读者的荣幸,亦是广大书斋中的学者们应当孜孜以求的一个目标。如何让相对严肃的学术走向大众,李约瑟的《中华科学文明史》为我们作了一次很好的示范。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