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力与愿景——“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系列讲坛述评

  “书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讲坛系列活动,日前在上海图书馆多功能厅、作协大厅与书展现场初度亮相。这是上海文化文学界、新闻出版界联袂协作,为市民们奉献的一株亭亭玉立、香远益清的新荷。9位新书作者、4位嘉宾主持,先后作了7场研讨与演讲,包涵两大系列:一是文学——上海与长三角历史文脉;二是学术——中国道路与中华文明。二者互补交辉,以“主题集中”、“名家新作”为显著特色,生动地展示了“上海——中国——世界”的文化风景线。

  讲坛的人气之盛,超乎预期。面世仅2月,印数已5万余的王安忆长篇小说《天香》研讨会在作协大厅为第一系列领军开场。原计划35人的专家研讨,竟挡不住地拥入了100来人,两个小时的会程因而延长了近一倍。不速之客中有高校中学的教师学生,更有自江浙专程赶来的期刊编辑与作者的青年拥趸。应读者要求开设的展览馆专场,因为安排在周末,又是傍晚,组委会有些担心;然而谷白先生“《黎明1949》创作始末”的会场座无虚席,6点已过,仍有一群读者围着讲演人讨论不休,余兴未已。上图多功能厅是讲坛主会场。从首场新锐作家小白的“《租界》叙事”起,直至最后一场《徒然王子》作者日本后现代作家岛田雅彦的《文学与城市未来》,近三百个座位的会场都显得窄小了,以至不得不在过道上加座,无怪乎读者责问“为什么讲座一票难求”。网上互动是主会场的一大亮点。《赤字之心》与《热的心》作者陈丹燕的讲座“志愿者与独生子女”,深深打动了场外的听众,一位显然是独生子女的网友写道:“谢谢您。能够理解我们,支持我们,和我们一起成长,更记录我们成长。谢谢您,陈丹燕老师。”

  由《大秦帝国》作者孙皓晖教授、《中国震撼》作者张维为教授、《中华科学文明史》中译本主持者江晓原教授共同主讲,罗岗教授嘉宾主持的第二系列《中国道路与中华文明》编排形式尤其生动,分为主讲人分讲、主讲人互动、讲者与听众互动三个阶段。共同的话题,大体一致的趋向,并不意味着完全一致的看法。前一个互动激起了全场的一个小高潮,孙教授的“大秦崇尚”与江教授的“大唐崇尚”,在听众善意的笑声中“大战”

  3个回合,抢话筒的景象也随之在另一个互动阶段多次出现。张教授印数已逾50万的力作被网民称为“震撼了中国的《中国震撼》”,他们是有水平的,一条微博写道:“民主是普世价值,但西方民主不是普世价值”,这堪称是一则大写的警句,它提挈了《中国震撼》的核心思路,在“话语权”问题上,应当对理论工作者的视角有所启发。

  “超越”应当说是此次讲坛第一系列的一个关键词,而“超越”本身又基于另一个关键词——“力”,或说“势”。如果说,《天香》以上海发源地广富林野外之草木虽遇阻遏,而依旧不择地而出“蛮”力来隐喻笔下那文化转型内在生命力的脉动,那么,格非讲演的核心——生命活力对于有限的超越,将时间由长度转化为空间化的强度,则揭示了《春尽江南》的哀美基调中内涵着浴火重生的热切愿景。而陈丹燕笔下从小皇帝到志愿者的群体转化,又使人憬悟,那种深蕴于我们民族性格的活泼泼的生命力,或许会有一时的扭曲,然而对于我们民族的愿景,应当充满信心。这一点,谷白又以将1948年12月30日黎明,晦、明切割而又互动的新颖构想作出了象征性的提示。

  对于“力”或说“势”的企求呼吁,在讲坛的第二系列“中国道路与中华文明”中,更以学理的形态得以显性展开。

  如果说《大秦帝国》的作者孙教授企望由源头上诠释他所力主的“强势生存”、“求变图存”,那么《中国震撼》作者张教授则将这种民族的生命力定格于行进在复兴之路上的现实情境,从而阐述了“中国道路”(或称模式)所引发的全球关注。而江教授则由文明史的角度,为二者由古及今的讲述作出了出色的串联解读。他们共同主张,我们民族生存、延衍与复兴的内在驱动力,是中华文明,因此“文明型国家”的建设将是中国道路的不二之义。

  对于孙教授以“强势”、“求变”为中华文明本质特性的理论,会场上下有着不少争议,笔者愿以与邻座的交谈作些修正:中华民族的本质精神,2000多年前的《易经》已作出精当的提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二语在天地人三维与阴阳两极的哲学思维中展开,且贯穿中华文明史的上下5000年。前者也就是今天所说的“自主创新力”,后者则应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之源。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作为讲坛主题词的这两句诗引自唐代大诗人苏州刺史韦应物的《郡斋燕集》,其朦胧性,不仅可为“书香·上海之夏”的开放性作注脚,其意蕴则更隐隐指向了同诗的收结四句:“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是的,一个大区域、大都会的兴盛,绝不仅仅止于经济力量的强大,而更在于丰富的文史传统的发扬光大。

  书香,将炎蒸化作一天清凉,而群彦毕集的文化盛会,更是文化传统历时更新的集中写照。这在1000多年前如此,在今天更将如此。也因此,我们愿景着——“书香·上海之夏”将一年又一年更完美地办下去。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