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张维为、江晓原、孙皓晖共聚“世纪中国论坛”,畅谈——中华文明需要自信

    近年来,面对“中国崛起”这一不争事实,有关“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北京共识”的话题在国内外不同层面均有讨论与解读。而这些议题多集中于经济、政治与社会层面,鲜有文化文明层面上的讨论。8月20日,作为本次上海书展活动之一,“世纪中国论坛:中国道路与中华文明”在上海图书馆举行。学者张维为江晓原孙皓晖就中华文明、中国模式等话题做主题演讲并展开讨论。青年学者罗岗担当论坛学术主持,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作致辞演讲。
  张维为江晓原孙皓晖均试图从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思考历史大视野中的中国道路,他们分别就“中国模式与全球治理”、“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中国文明跨越的历史经验”做主题发言。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中国藉由深厚的“文明因素”,以独特的发展方式,可以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与范式,中华文明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提高文明本身的自信力。
  《大秦帝国》作者、学者孙皓晖认为,中国前三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经验,可以归结为“强势生存精神”。他表示,中华文明的亮点可以用“强势生存”、“求变图存”八个字概括。而当下的中国缺少基本、稳定的价值理念,当前最重大的历史使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文明跨越,而非简单的经济增长。孙皓晖指出,应将农民、农村问题作为文明问题,其根本点在于农村的生活空间,生活与文明不能画上等号,简单的解决居住、温饱,实际上是把农民“公寓化”、农村“城市化”。他同时认为,中国需要向前发展,更多需要对文明有信心。过渡时期必然会有一些不公平、有争议的现象存在,但我们民族向来是善于创造、求变图存的,不能因为一些问题而对文明本身丧失信心。
  在《中国震撼》作者、学者张维为看来,中国的崛起是“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他在书中归纳了“中国模式”的八大特征和八大理念,指出中国的人口、疆土、历史、文化四大“超级因素”构成了中国崛起的最大优势。“如果生硬地采用西方模式,这些最大优势甚至可能转换为最大劣势。”他认为,中华文化崇尚“三人行,必有我师”,十分善于向西方学习,从不放弃学习国外的优点。现在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是中国的自信心,先肯定自己的成绩,再来自信地解决所有的问题。
  科学史专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江晓原主要探讨了中华文明对周边文明的影响、对待周边文明采取的态度与中华文明的世界观念三个问题。他指出,“一个漫长的文明存活至今,本身便具有历史意义。”中华文明对周边地区产生过重大影响,也一直持开放和接纳的态度吸收异域的优秀成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中华文明丧失信心,现在恰恰应该提升对这个文明的信心。”
  论坛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主办,上海出版协会、文汇报、上海图书馆协办。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