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结世界智慧 贡献中国方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隆重推出《世纪中国论坛典藏文库》

    长期以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始终以弘扬主旋律、引领学术思潮、关注时代命题为己任,并围绕中国发展的重大事件、重大战略决策和重大理论问题举办“世纪中国论坛”活动。结合2016年“世纪中国论坛”,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融合移动端、语音端等最新技术应用,以纸电一体、同步发布的方式隆重推出“世纪中国论坛典藏文库”,实现了出版方式与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的融合发展,表达了出版人在奉献好书的同时,努力践行社会责任、文化理想的使命追求。

    “世纪中国论坛典藏文库”聚焦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主题,荟萃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熊彼特奖得主和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得主等中外著名经济学家的扛鼎之作,著译并重,经典闪耀。

    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早在1998年出版的《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英文版中就预言,中国可能在2015年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从而恢复它在1890年之前所享有的世界经济地位。2014年,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出版20周年之际,经济学家林毅夫在为图书新版撰写的长篇序言中特别指出:“出乎主流经济学界预料之外的是,中国经济在此书出版后20年却基本沿着我们在书中所预测的增长轨迹前进。”

    然而,中国经济自2012年增速明显减慢,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一直处于下行趋势。经济学家们所预言的奇迹或增长赖以产生的基础是否改变?对于未来,我们是否还有足够的信心?

    首届中国经济学杰出贡献奖得主吴敬琏在专著《中国增长模式抉择》第一版(2005年)中,就指出了转型、结构调整不能取得成效的很多具体原因,归结到一点,就是存在体制性障碍,核心内容就是政府仍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抑制或排除了市场的作用。他在第四版的序言中写道:“中国在21世纪面对着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一个是体制改革,一个是发展转型。”   

    巴里·诺顿在《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一书中,全面描述和评价了1949年以来的中国经济,并把中国的制度转型放在经济增长的大框架里论述,既突出了转型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必要性,也突出了转型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显然,制度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诺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思和斯坦福大学教授青木昌彦在各自的经典作品《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与《比较制度分析》中,分别从东西方的不同视角阐释了制度的内涵,揭示了制度在经济发展和绩效中的作用。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者曼瑟·奥尔森的遗著《权力与繁荣》则提出了“强化市场型政府”这一分析经济增长的前沿性概念,为金融危机后的亚洲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治理演变和经济政策提供了有用的分析框架。

    对于那场起始于亚洲的金融危机,沈联涛用《十年轮回:从亚洲到全球的金融危机》一书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并警示我们2017年可能发生的另一场全球金融危机。对于可能引发危机的高杠杆问题,瑞典的邓达德等在《新国富论:撬动隐秘的国家公共财富》一书中给出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并因此被《经济学人》和《金融时报》推荐为2015年度图书。

    根据“十三五”规划的蓝图,中国经济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是实现收入翻番的必由之路,其目标就是通过消除生产要素供给能力和配置效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体制性障碍,消除经济运行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因素,一方面挖掘传统增长动能的潜力,另一方面开启新的可持续增长动能,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而我们将以出版更多的精品力作传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