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科学文明史》:再读李约瑟和中国科技史

    在中国知识界,李约瑟算是个众所周知的名字。与这个名字相伴出现的则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史》。

    翻译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工作,在中国也一直受到特殊重视。

    近日,这部著作的“简编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重新定名为《中华科学文明史》在国内再版,上海人民出版社曾于2001年至2003年间推出过一版五卷简编本,本次再版则将五卷合并,分为上、下两册。

    迟到的“正名”

    为什么要重新命名为《中华科学文明史》?中文简编本主持、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告诉记者,“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原名‘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直译应该是《中国的科学与文明》,这个书名既切合其内容,立意也好。但是李约瑟请冀朝鼎题署的中文名却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后来国内就通用这一书名。”

    在江晓原看来,《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书名并不能完全反映书中的内容,因为在李约瑟的研究中,虽然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为主要对象,但他确实能保持对中国古代整个文明的观照。“然而这个不确切的中译名已经沿用很久,也就只好约定俗成了。”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卷帙浩繁,从1954年起出版,已出版数十巨册,至今仍远未出齐。

    “李约瑟最初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时,他曾认为只需要写一卷即可,但真正动手才发现这是远远不够的。”江晓原说,“因为自己知道有生之年编写不完,加上其中很多都是专业论述,考虑到公众很难阅读上述巨著,剑桥大学出版社就请科林·罗南将李约瑟的巨著改编成一种简编本,共五卷。李约瑟本人是很认同罗南简编本的。”

    早在1999年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即今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前身)成立之初,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便想引进这套简编本,并希望由科学史系来翻译。2000年,江晓原开始组织翻译队伍,逐步翻译,至2003年将第一版全部出齐。

    “这是一次有着‘双重麻烦’的翻译过程,”回忆起最初的翻译,江晓原感慨说,“学术翻译本身就比较麻烦,很多人在一起弄的东西就更加麻烦。”为了保证翻译水平,除了本系的师生外,江晓原还邀请了优秀的同行参与翻译。

    五卷本《中国科学文明史》,原名“The Shorter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即李约瑟巨著的简编本之意。“我们当然不应该将错就错,再继续沿用先前不确切的书名。所以《中华科学文明史》这个书名,既符合作者原意,顺便也是一次‘正名’──尽管是已经迟到的‘正名’。”江晓原说。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