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世纪后期开始,西方艺术史学者开始研究和写作中国美术史,其原因是西方之艺术史学逐渐从西欧中心向东方伸展,开始关注中东、印度、中国及日本艺术。进入20世纪后,对中国艺术的关注,成为西方之艺术史学科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向。另一方面则是鸦片战争后,西方人不断进入中国内地,考察中国艺术的遗迹,收集中国艺术资料,其间中国大量的瓷器(包括鸦片战争之前流入欧洲的瓷器等工艺品)、青铜器、陶器、书法、绘画、雕刻作品流入欧美博物馆,或被私人收藏,使西方人能够直观中国艺术,也为欧美艺术史学者研究中国艺术史带来了方便。法国的巴辽洛,英国的波西尔,美国的福开森等西方学者,写作了最早的一批中国艺术史著作。而对20世纪中国艺术的关注及有意识地收藏中国现代艺术家的作品,可以说英国著名的艺术史家苏立文(Michael Sullivan 1916—2013)起了开拓作用。
苏立文1940年初来到中国,抗日战争中他曾在国际红十字会工作,后到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工作,他开始关注中国艺术,并与庞熏琹等中国艺术家交往,收集和购买中国现代艺术家作品,他娶了厦门姑娘吴环,吴环对他的艺术研究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四十年代,除了和庞熏琹及妻子丘堤成为好朋友外,又结交了吴作人、张安治、丁聪、郁风、关山月、刘开渠等国画家、油画家、漫画家及雕塑家,增加了他对中国现代艺术家的了解,他开始对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现代艺术作较为系统的思考和研究。1959年,他在英国出版了《20世纪的中国艺术》(Chinese Ar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这在其后几十年中成为西方用英语出版的唯一一部有关中国现代艺术的专著,也是西方人了解中国现代艺术的最佳读本。
1980年代,苏立文产生了将20世纪中国艺术较为完整地写出来的想法。从1989年开始,他又和妻子吴环多次来到中国,进一步收集资料,特别注意收集20世纪下半叶中国艺术与艺术家的资料,并补充20世纪上半叶的相关资料。199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英文版《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Art and Artists of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是苏立文60多年长期思考和研究的结晶,作者付出了大量心血。此书分上下二册,共62万字,附彩色和黑白图片几百幅,并附1800名中国现当代艺术家小传。该书以西方人的眼光,描绘了20世纪中国艺术的全景图。全书按时间顺序分五个大部分,分别为,1900-1937:西方的冲击;1937-1949: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9-1976:毛泽东时代的艺术;其他种类和地区的艺术;毛泽东时代之后:艺术进入新时期。
该书从20世纪初北京的传统绘画及上海画派说起,对北京的金城、陈师曾、齐白石和上海的吴昌硕、潘天寿、黄宾虹等艺术家及作品进行分析,揭示他们对20世纪中国绘画的巨大影响。并对北京的陈独秀等人的美术革命思潮,上海刘海粟的艺术革命观念和广东岭南画派的代表高剑父等人的新国画及中西折衷方法进行探讨。这些地方显示作者对画家及作品有敏锐的洞见力,同时对新的美术思潮、美术观念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有准确的把握能力,这成为本书的一个特点,即将社会思潮、艺术观念与思想的剖析,同艺术创作及艺术家作品的分析相结合,揭示艺术现象背后的社会思想根源。这一特点还体现在他对30年代初上海以倪贻德、庞熏琹为代表的决澜社的分析上,认为决澜社受到西方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及达达主义观念与形式的影响。
该书对新兴木刻运动和漫画、延安时期的革命艺术、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人与农民的美术活动、“文革”艺术、以及80年代的新潮美术、国画的再生、80年代末和90年初的新锐或前卫艺术家,以及雕塑、现代版画等内容,都分专章进行论述。特别是作者考虑到全方位展示中国20世纪艺术的成就,除重点介绍大陆艺术家外,还列专节介绍台湾与香港艺术,以及移居欧美和东南亚的中国艺术家的成就。如对台湾画家李石樵、杨英风、朱铭,从大陆到台湾的黄君壁,以及刘国松为代表的台湾现代画派“五月画会”,定居香港的丁衍庸,香港艺术家文楼、吕寿琨等做了介绍,对旅居欧美的画家潘玉良、常玉、赵无极、朱德群、曾幼荷的艺术成就进行分析。这使读者能在阅读此书时,对中国艺术和艺术家,无论是大陆还是港台,或移居海外的中国艺术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