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文季:一场文化盛宴的诞生

    一种文艺复兴的趋势似乎正在慢慢兴起。

    在北京,只要是冠上“理想国”名号的文化沙龙所在的场所,一定会被大批的文学爱好者“攻陷”至人满为患;实体书店相继倒闭的今天,却有越来越多诸如24小时书店1200bookshop、文化创意综合体方所等不同形态的书店登陆广州,吸引着人们前来捧场的,是周末一场接一场的名人对谈分享;而在与广州一江之隔的香港,这个曾被誉为“文化沙漠”的城市,却拥有一个内地任何城市都无法比拟的书展,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的读者,穿梭在一个个讲座现场体会着各种智慧的碰撞,然后拖着鼓鼓的行李箱满载而归……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上海这座亚洲最繁华的国际大都市里。每年盛夏时节启动的上海书展,便印证着人们对于文学的热情并未随着时日褪去。今年的上海书展,比去年又更热闹了许多。更准确地说,这几年的上海书展,是一年比一年热闹。不知从何时起,前来报名参加书展期间各种论坛、讲座、对谈的观众有增无减。如果没有VIP赠票或者入场证件,要想进入书展的主会场,还必须先排上一个小时的队买票。

    这三年来,作为上海书展的重头戏,世纪文景一手打造的“文景艺文季”总是会吸引很多文艺青年前往。世纪文景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在北京的分支机构,成立十年以来,以“社科新知、文艺新潮”的高雅的出版品位和浓郁的人文精神而凝聚了众多作者与读者。“文景艺文季”则缘起于世纪文景成立十周年的2012。三年来,“文景艺文季”总是放在8月的上海,与上海书展一同进行。

    同是出版机构创立的文化品牌,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不定期举行的“理想国”文化沙龙不同,“文景艺文季”每年都会在上海书展举办期间,开展为期一周的文化分享活动;也与更注重文学创作培训的台北“印刻文学营”不同,“文景艺文季”重视的是文化的传播与思维的交换。

    回顾千百年来,书籍出版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和维护文化荣光的最重要手段。而对于当下的文学爱好者而言,在书籍中寻求自己的精神家园,显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与思想制造者面对面,亲耳聆听感知他们对于各种未知的见解和观点,成为许多读者更迫切的追求。

    “时代、家庭、性别、生活环境、传统文化……这些巨大的力量不只在历史书和课堂里,在专业人士的讨论中作为讨论的主题而存在,他们就深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本应是我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2014年,“文景艺文季”的主题阐述里这样写道。将这些深植在生活中的巨大力量推广开去的,不是普通人,也不是出版机构,而是诸如阿城、王安忆、吴兴国、许鞍华、张大春、张铁志、朱天心、迈克尔·苏立文、孟京辉、阎连科等来自各个领域的文化名人。

    文艺复兴趋势的背后,是出版圈里卷起的又一轮新浪潮——各大出版机构相继推出独具特色的文化沙龙品牌,这也成了凝聚出版社旗下作者智慧和影响力的最佳媒介。做书、卖书,不再是出版社的唯一功能,他们逐渐成为一个精神容器,汇聚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各种内容,装载让读者感兴趣的一切——文字、思想,甚至作者本人。

    偶然

    第一年做“文景艺文季”时,施宏俊的定位是从推广书、推广品牌变成推广阅读。后来,施宏俊的想法有了改变,“读者拿一本书在家里看一个月,效果可能还不如提供两个小时,让作者跟读者有一个面对面的沟通来得好”。

    2012年8月,首届“文景艺文季”亮相上海书展。而在这之前,豆瓣小组上关于艺文季的活动信息一公开,短短几天时间,就有近600个人报名,而原本的计划只有400个名额。最后的活动现场,好些人都挤在过道上,或站或坐。

    “第一年,我们并没有请专业的会务公司,工作人员全都是自己的同事。所以最担心的是人太多。我记得我们在安排不同岗位的时候,都有种严阵以待的态势。”第一次做这么大型的文化论坛,作为负责具体执行的王蕾要担心的细节很多。她是世纪文景现任总经理,同时也是艺文季幕后团队的核心人物,前两年主要负责细节的操作和嘉宾的接待,今年则接手了整体的规划和安排。

    “文景艺文季”的诞生,既是计划之中,又带着一丝偶然。

    2002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已是资深编辑的施宏俊孤身一人北上,配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创立了世纪文景。2012年,这家出版社成立十周年。为了庆祝自家公司的生日,当时还没回到上海,仍然是世纪文景总经理的施宏俊和团队开始筹备一次“庆生会”。

    “在艺文季之前,我们在北京已经做过几场活动了,配合我们的出版物、产品线来做些线下活动。”施宏俊对活动的定位很明确,“我们不是去卖书,也不是推广书,就是希望推广文景这个品牌,我们十周年了,想让别人知道背后的一些故事。”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