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小语种的文学译作,并非没有销路,有的还相当畅销。它们大多顶着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典型的如帕慕克作品,据悉,除了《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是英译中,其他都译自土耳其语。还有一些作品,虽然未获诺奖,但早已在欧美享有盛名并有了译本,比如塞尔维亚作家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 据《哈扎尔辞典》的责编龚容介绍,该书再版后,2013年的销售实洋(阳本加阴本),在上海译文社年度新书中排名第一。“这是从形式到内容都很神奇的一本书,辞典形式的创作,阳本、阴本配套出版的方式,都比较好玩。”龚容认为,《哈扎尔辞典》的热销,除了书本身的实力,也与宣传推广的力度、出版的时间节点以及发行渠道有关。“外国文学的出版和阅读,欧美和日本文学占主流。非主流的作品是否能获得反响,与出版社投入的力度,以及译者、研究者、读者群、媒体、编者等各个方面都有关系。小语种文学别有一番特异的风格,但出版和推广确实有一定难度。像《哈扎尔辞典》,我们是从俄文版、法文版转译的,并参照了英译本来修订。做推广的时候,我们很想找一位塞尔维亚语的专家来做全面介绍,但几乎找不到,网上可以搜罗到的资料也很少。既懂塞尔维亚语又是从事文学翻译或研究的人实在太少了。” 去年,译林出版社推出了“最佳欧洲小说2011”一套四本,不久还将出版“最佳欧洲小说2012”。这套短篇集带有欧洲当代小说年鉴的性质,甄选作品的国度达到四十个,既有老牌强国,也有文学小户,首先从各个语种译为英文。对中国读者而言,因覆盖了整个欧洲包括一些难得一见的小国作品而引人注目。“我们计划把这套书做成长线项目,欧洲的出版社按年度编选,他们编一部,我们就引进一部。”译林社副总编辑袁楠介绍说,“由于包含了主编和翻译费用,这部书的版权费比一般的书贵多了。不过中文版出来以后反响不错。” 据悉,当代“冷门”作品的出版,时常要依靠资助。或给出版社,或资助中文译者的翻译费用。如上海译文社的“瑞士当代小说译丛”,得到了瑞士文化基金会和柏林文学研究会的支持,冰岛小说《蓝狐》的首发式亦有冰岛驻华使馆出面襄助。显然,并非所有国家的文学都能拥有这份幸运,不难发现,,那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走入公众视野的冷门作品或小语种文学,大多依然属于——欧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