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为伴

    为什么我们对书籍如此一往情深?为什么我们一生大量聚书,毫无节制?我们的藏书除了用作求知,还有更多象征意义——书籍便于携带,价钱适中,又赏心悦目,把我们与过去、现在和将来相连。我们对书的那种难舍难分之情,似乎是与生俱来,即使是信息革命和电脑光盘的侵入也未能取而代之。

    《坐拥书城》是关于爱书人的书,分享与书相处的心得与故事,交流藏书聚书的创意与艺术。由“激情澎湃”、“书房美景”、“堆满墙壁的书房”、“文人的书窝”、“独处读书之乐”等篇章组成,记述了四十位书迷,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嗜书如命,所筑的书房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这些爱书人向我们显示了用作闲览的房间,加上放置藏书的种种巧思,就能让任何一个房间变成书房。每一家都很悦目、很亲切,所谈的都是藏书人最自得也最隐秘的心事。另有特别撰写的章节,谈及如何对藏书进行整理、分类、编目;如何护理藏品;如何收藏保存珍本;如何搜寻绝版书;以及关于书房家具、照明、书架等知识,图文并茂,很像一本专题杂志。编者很用心,分类细致,考虑周到。既有丰富的案例,又有书房设计的要则。图片也很精美,书房风格无论是华丽、肃穆,还是简朴、别致,都赏心悦目。 

    以前读书只是少数受过教育的精英人士的雅事,随着读书人的数量大增,识字成了应得的权利,用来藏书和读书的地方成了室内生活环境的一部分。主人所读的书会显示他们的兴趣品位、个人偏好,不亚于一份心理小传。人们不停地为书营造一个家,是因为书让人有家的感觉。书卷盈室的房间是滋润性灵、舒心怡神之地,也可让人暂别喧嚣俗务,可品茗,可高谈,可思考,可读书,可追忆往事,亦可养气益智。

    《坐拥书城》描述了透露主人性情的书房,显示了书卷盈室的书房如何听从创造它的主人去取悦人,去迷惑人。琼·瓦什的宽敞明亮复式阁楼书房,特肯夫妇保留了旧屋梁的谷仓书房,德文郡公爵富丽堂皇的英式书房,罗丽·马利特涂了白漆错视画的起居室。阅读本书,您还会发现:薄麻布条装饰的书架,可让藏书或隐或现的书墙,尼尔·史密斯用比德迈风格的书柜组成的墙壁,比尔·布拉斯的罕见旧式书房家具,萨克纳夫妇对具体诗歌和视觉诗歌极具个性的收藏,从地板直到天花板的白色科林斯柱式的黑色书架,浴室和厨房里的书架……书可聚人,书的作用并不只是联结读者和作者、联结读者和朋友,书在我们的意识形态和地域的不同世界之间搭建桥梁。古往今来,书一直就有此功用。我们的书房所呈现的不只是学问知识,它们还把我们与过去、现在和未来相连。用获得过普利策奖的历史作家芭芭拉·塔奇曼的话来说:“没有书,历史会喑默,文学会失音,科学会瘫痪,思想会停滞。”

    爱书人也是值得相识的好心人。说起那些点燃读书藏书之情的书籍,他们总会娓娓而谈,生起思旧之情。他们仍留着儿时的第一本书。他们谈到别人朗读给自己听的书——父母、老师、图书馆馆员、邻居或者亲朋介绍他们阅读的书。人的一生,多半与我们在不同时期的藏书和读过的书籍分不开:上学时读的书,外出旅游时携带的书,教人烹饪的书,指导我们去爱去学习、为人父母、与人相处的书。我们读书以增广见闻、开阔胸襟,从而熟悉艺术和音乐,了解英雄豪侠的生平。我们读书,从而与我们想了解的错综复杂的人群和万国相连。书让人联合起来!  书房不仅仅是藏书的房间而已,它们能诉说一个人的一生。古有梅妻鹤子之说,坐拥书城,与书结缘,尊其为师,爱其如侣,怜其如子,那是怎样的一种人生享受?我很庆幸,自己生命中,还有一个永远不变的爱好——读书。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