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六月中旬,自长沙返京后,从邮局收到中学同学从美国寄来的包裹,拆开见到一册精装十六开本《at HOME with BOOKS》,颇感惊喜。上月与止庵先生同往世纪文景闲坐,忽然见到书架上《坐拥书城》,随手一翻,便知是《at HOME with BOOKS》的中文译本,原版封面上“How Booklovers Live with and Care for Their Libraies”被译成“爱书人如何聚书、与书相处的故事”,令人心头一喜。这书名原意直解为“与书同住”或“伴书而眠”,这里似以“伴书而眠”为雅,意思亦与家庭书房贴切。书里记录四十位爱书人的书房风格,勒口上说:“读者从本书中可看到各位文人雅士的书房。这些爱书人的访谈录除了显示他们的爱书之情,还有不少实用的知识:如何存放书籍、如何搬运书籍、如何建筑书墙、如何把新书旧藏融合、如何营造舒适的读书空间、如何处置多余的书籍,”这是该书对爱书人的诱惑之处,访问别人的书房在爱书人则如同隔墙探春,园内的枝叶都是美人消息,透着浪漫情怀。知堂老人曾说书房不宜让别人参观,怕人从藏书看出书房主人的阅读品位。然而此话亦可从另一面去思考,倘使书房主人的藏书颇为了得,也是很惹得旁人羡慕的事。因此到朋友家闲坐,最关心还是书房的设置与书籍的品类。
《坐拥书城》由《激情澎湃》、《书房美景》、《设计师》、《堆满墙壁的书房》、《文人的书窝》、《独处读书之乐》六章组成,其《激情澎湃》副题为“严肃藏书家的书房”,所述八位藏书家的珍本与书房,皆富传统绅士风范与典雅,譬如纽约地产大亨西摩·德斯特收藏纽约市方面的藏书与资料堪称当今世界最完善者,即便与厨房相连的餐厅,也都是藏书之地,而第十一代德文郡公爵安德鲁先生富丽堂皇的宅第,在英伦三岛都赫赫有名。这座建于1687年的精美豪宅,最出名的房间就是第六代公爵所设的书房,这位十九世纪的书痴收藏了大量图书、手稿、画作,书中对这座大书房用“高贵宏丽”来描述,全然一副英国贵族的做派,有着令人无法企及的迷眩。相比而言,《书房美景》所谈论的书房则注重装饰感,书房与书籍成为家居点缀,与爱书人的书房意义相去甚远。不过此章最有趣的书房是理查德·明斯基在曼哈顿的“书籍装帧和印刷作坊”,手工装订工具带有车间与图书的共和性,而且来客可自己动手学习印制和装帧、修复书籍,从制作过程体会书的感受。而《设计师》里所谈书房,多少表达了房屋空间给设计师们的视觉灵感,与《书房美景》一章协趣,都属于视觉感受和设计表现的艺术范围,有别于《激情澎湃》、《堆满墙壁的书房》、《文人的书窝》和《独处读书之乐》那种爱书与藏书的情趣,原因还在“有些书房不仅仅是藏书的房间而已,它们能诉说一个人的一生。”
若以爱书人的感受,或许《激情澎湃》与《堆满墙壁的书房》里所描述的书房最令人神往。保罗·盖蒂将牛津郡一座古堡来收藏他的书籍,看出他对书籍的迷恋。这种源于十八世纪品味高雅的绅士名流在自己的宅邸修建独立书房之举,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流传到今天,颇能使人对以往生活产生出优雅闲适的怀念,尤其书房窗口那一道从容的阳光,让“书斋生活”更有抗拒急功近利的现代都市尘嚣,回归英国乡村书房的静谧之中。读这样的书,最易使读者设身处地沉湎其中。《文人的书窝》讲述八位作家的书房,与他们身份相符的是,所藏之书皆为了阅读,读书的乐趣与实用紧密结合。我所认识的这些为读书而藏书的学者里,最熟悉的还是止庵先生的书房:两间相连的书房则一间以待客、一间以写作,皆环墙而设书橱,全为给书安排置放之处,不饰点缀,凌乱中显出书籍的味道来。另一位研究民国期刊的谢其章先生,则书房秘而不宣,谢绝所有对其书房怀有观赏的要求,倒很有些书房如同闺房的神秘,也是一种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