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电影谈恋爱

    1955年的冬天,法国新浪潮的两位主将特吕弗和夏布洛尔决定去拜访他们心目中的电影大师希区柯克。当时的大师正在法国的圣莫里斯电影制片厂进行电影《捉贼记》的后期录音。但事情的发展似乎并不如预想的那样顺利,特吕弗和夏布洛尔两人双双跌入了电影制片厂一个冰冷的游泳池里。几分钟后,两个湿漉漉的人站在了希区柯克面前,瑟瑟发抖,而电影大师就那么注视着他们,目光带着些许嘲笑和同情。这次落水就是特吕弗跟希区柯克的第一次接触,特吕弗似乎并不在意大师的嘲笑,在他以后的岁月中,他更愿意用一种俄狄浦斯式的隐喻方式津津乐道这次接触,那就是:与电影大师相遇,我们无路可逃。

    有时候你发现很难捉摸特吕弗。在法国新浪潮的同仁中,特吕弗似乎过于特立独行。童年的孤独与阴影造就了他成长的叛逆和热爱,叛逆的是性情,热爱的是电影。在他的描述下,正是因为叛逆,所以可以逃学看电影,趁父母不在的时候看电影,假装生病看电影。童年的孤独岁月中,人情的冷漠没有使特吕弗堕落,那也许不仅仅是幸运,因为还有电影的存在。似乎在早年的岁月中,光影的世界已经完成了对一个早熟而叛逆青年的救赎。

    他的一生注定与电影结缘。

    因为年轻时候热爱电影,在亦师亦友的安德烈·巴赞的指点和帮助下,特吕弗从1951年开始为《电影手册》写稿,前后长达8年之久。特吕弗下笔犀利刻薄,思维敏锐持久,再加上年轻气盛,勇气十足,迅速成长为了法国影评圈中著名的“坏小孩”,电影界中甚至称他为“掘墓人”,有的导演甚至一度扬言想揍他。1954年,他发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被视为新浪潮的纲领和宣言。有趣的是,因为不满特吕弗对导演的不断牢骚,他的岳父(他拍的电影也被特吕弗批评)说:“如果你那么懂电影,为什么不自己拍一部呢?”于是,特吕弗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四百下》横空出世,1959年参加戛纳电影节一鸣惊人,赢得最佳导演奖。法国新浪潮的又一位导演登上了光影的舞台,而从另一种意义上讲,作为影评人身份的特吕弗已经悄悄地隐匿了。

    《我生命中的电影》一书,主要选取的是特吕弗作为影评人时期的作品,从1951年到1958年。并不是说1959年后作为导演的特吕弗就不再写影评了。而是说作为导演后的特吕弗书写影评的角度有所不同了,两种文字风格反差很大。根据特吕弗的说法,本书收录的只不过是他所有文章的六分之一左右,而且“负面评论我选进去的很少很少”。

    有资料显示,特吕弗对电影和电影大师的崇拜甚至有些走火入魔的程度,他甚至曾经很认真地考虑过要不要娶希区柯克的女儿或者让·雷诺阿的侄女儿为妻。想着他的一些传说中的轶事,翻翻手中的《我生命中的电影》,隐约中似乎看到这位大名鼎鼎的“坏小孩”脸上一副狡黠的笑容。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