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大师对大师的访谈: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始人之一特吕弗,对世界“悬念大师”希区柯克进行了一场历时四年的采访。特吕弗一生崇拜希区柯克,曾用很多方式向他致敬:影片,评论,对希区柯克的追逐式的采访等等,这部再版的对话录便是这种致敬的延续。这部对话录不是一般意义的采访,而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智慧与智慧的交锋,就像黑暗中的两块打火石在不停地敲击,发出耀眼的光芒。
希区柯克的创作从默片时代跨越到有声电影时期,他的众多电影带给无数观众潮水一样的冲击,也给世界上的众多电影导演提供了学习和模仿的范本。希区柯克之后的众多电影人或多或少地都从他的电影表现手法中受益,很多电影导演频繁在自己执导的影片里使用希区柯克创造的拍摄手法,并用自己的影片向这位大师致敬。希区柯克的《后窗》、《爱德华大夫》、《西北偏北》、《三十九级台阶》、《蝴蝶梦》、《群鸟》、《精神变态者》……等等,曾陪伴了无数观众的成长。
希区柯克的电影很精彩,可是在观看他的影片时,那源自影片的压抑、焦虑、紧张、无奈、恐惧、扭曲、甚至绝望,那关乎人性黑暗的东西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让人感觉是在一条没有光亮又不见尽头的隧道中独自前行。那么,赋予电影如此浓重的压迫感的导演,自己的内心是不是也是如此?是不是将自己内心中的不安全感投射进了影片里,并且借助于镜头,声音,色彩被无限扩大地表达出来?相信特吕弗是这样的,他将童年的经历反映在自己的影片里,比如使得他一举成名,并且蜚声影坛的《四百击》,每当看到那个小主人公安托万的眼睛,便会使人想起特吕弗面对镜头的眼睛。希区柯克也不例外。在这部对话录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童年:希区柯克童年时被警察拘禁,在学校被打手板,以至于造成的心理阴影,影响了这位大师的一生。每当面对希区柯克影片中水泥墙一般袭来的紧张感的时候,我就想,如果希区柯克的童年充满阳光会怎样?世界影坛的历史上是否会少了一位“悬念”大师?
对话录按照年代被分为十数个部分,讨论希区柯克人生中几乎每一部重要电影产生的经过、执导电影中的细节,以及影片完成之后的艺术效果与心中预先设想的艺术高度之间的差距、特吕弗对希区柯克电影的分析、希区柯克成长的经历与内心的声音等等。特吕弗在这部对话录中提了五百多个问题,他试图梳理希区柯克拍片的一生,也试图触摸他思想的内核,并在讨论中对希区柯克电影语言的独特架构的搭建手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对话录里有很多的“第一”,比如希区柯克第一天拍摄影片的经过、第一部真正的“希区柯克式影片”的诞生、第一部有声电影《讹诈》的来历、最后一部英国影片《牙买加旅店》的拍摄过程等等,很多都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这本对话录适合从事电影工作的专业人士阅读,其中的实用性足以擦亮一个人的眼睛。也适合热爱先锋电影的人阅读,你可以从影片背后深刻的剖析中获益。这部电影也值得那些热爱希区柯克和特吕弗影片的影迷们阅读,你会进一步地了解这两位电影人的与众不同之处,还可以借此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漫步。事实上,与影片中的暴力凶残和变态恰恰相反的是,现实生活中的希区柯克温和而彬彬有礼。这个在美女如云的电影世界中工作的著名导演,却一生只挚爱自己的妻子,忠贞不渝。希区柯克创作生涯的停滞也源自他的爱妻的彻底倒下,妻子的中风残废彻底击垮了他的意志,她是他的精神支柱。
弗朗索瓦·特吕弗说:“这个人去世了,但这位电影艺术家并没有死。他的电影连续不断地流传开来,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被淹没。”这句话对希区柯克非常恰当,对特吕弗本人也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