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质量的呈现

  《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这本书,我大学时曾借读过严敏的译本,记得印数极低,后来遍寻不到。想不到今年再度现身内地,实是一个惊喜。书的主人公是两个著名的死人——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常年在好莱坞发展的英国悬念大师),死于1980年;弗朗索瓦·特吕弗(法国新浪潮主将之一),死于1984年;这两人不是一代,特吕弗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希区柯克电影的“粉丝”。所以这本书既可以被视为迄今出现的,对希区柯克电影所做的最为直接的阐释,也可看作是两位划时代的电影导演,就电影拍摄工作所进行的高端对话。话题绝对的专业,文字却又绝对的通俗。

  全书以特吕弗的开场白拉开序幕。他回顾了1955年和另一位后来也成了新浪潮大导演的夏布洛尔代表《电影手册》去片场采访“希区”(希区柯克自己爱别人这么叫他)的花絮:两个人在去赴与偶像约会的激动中,掉进了齐胸高的结冰的水池!一年以后,希区再度见到他俩时说:“先生们,每当我看到落下的冰块在威士忌酒杯里互相碰撞时,便想起了你们俩。"后来特吕弗则听希区是这样对别人描述他俩:从水里出来的特吕弗穿着警服,夏布洛尔则打扮得像个神父……”

  本书的焦点话题当然是希区的电影,每个喜欢过希区电影的人,都能在书中读到自己喜欢的那些电影拍摄时的背景故事,以及两个大导演对它们的品评:比如《精神病患者》(《惊魂记》)、《美人计》、《电话谋杀案》、《西北偏北》或《冲出铁幕》等。当然,作为创作者的希区,和作为观众的特吕弗也有分歧。比如在两部同样由格里高利·派克所主演、同样令希区不太满意的名片,希区对《爱德华大夫》的印象更好一些,特吕弗却似乎更认可《帕拉亭案件》(《凄艳断肠花》)。两人唯一的共识就是,派克的表演和眼神并不适合希区柯克式的电影。当然通过希区的讲述,也再次验证了电影和文学本质上的区别,在《爱德华大夫》的小说原著里,几乎连诊所主任、护士都是疯子!这样的故事放到文学角度来欣赏,显然是比电影里呈现的更具吸引力。对此,作为导演的希区处理得也很现实,他只满足于拍一部相对理智的、带精神分析味道的电影。

  “当一个人到了76岁,早上醒来叫做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时,他会感受到什么?”有记者这样问晚年的希区。老师傅答:“当影片拍得好时,那就很愉快;当影片拍得不顺利时,就会感到很惨。”从第一次执导电影的手忙脚乱、意外迭出,到晚年装了心脏起搏器、仍然不屈不挠地在为拍下一部新片折腾……书中的对话,以及特吕弗的夹叙夹议,为人们呈现出了一个艺术家专注的一生。实在难以想象,未来会有怎样的一部传记片,能带给我们同样深刻的印象。

  特吕弗说,希区作品里最令他惊讶的是真诚和残忍。“凡是爱情场面都拍成凶杀场面,凡是凶杀场面都拍成爱情场面。”“许多人在希区柯克身上只看到技巧和灵活,却不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他身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东西:他深深的易感性。”“青年时代,当他意识到他的外貌把他撇在社会的一角时,希区柯克离开了社会,以极为严厉的态度对之进行观察。我说他把电影当作一门宗教来对待,这并不是夸大其词”……

  一个大师对另一个大师的评价,虽然未必全对,总不会相差太远。让我们享受这本书:对话·传记——灵魂质量的呈现。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