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浪潮”遭遇希区柯克

    1962年4月8日,已经被世界电影载入史册。这一天,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主将特吕弗来到了纽约。特吕弗此行的目的除了把他导演的新片《夏日之恋》介绍给纽约的制片商外,就是与一向负责新浪潮电影在美国的推广工作的海伦·司各特会面。海伦是一个健美、聪明且精通法语的女人,是美国电影圈的灵魂人物。就在这次与海伦会面后,特吕弗有了一个构想。4月30日,他刚回到巴黎就迫不及待地给海伦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向海伦坦言虽然这次纽约之行有些沮丧,因为他的电影在美国的票房都接连失利了,但是,“别以为我溃败了,我将利用今年不拍长片或开拍新片之前的空当,拍部短片、导出戏或写本书”。

    也许我们应该庆幸特吕弗此次纽约之行的不顺利,因此我们今天才有机会看到这本名为《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的书。在法国电影圈,以《电影手册》为中心的新浪潮电影中,特吕弗是有名的自大狂傲者,在影评圈中被誉为“恐怖小孩”。1954年,他发表的《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被视为新浪潮的纲领和宣言。1957年,他发表《作者的策略》,攻击法国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导演,说他们拍出的电影不好看、没个性、太商业化、缺乏热忱等等,把所想到的电影大师挨个数落了一遍。但是,别以为特吕弗是个愤世嫉俗的人,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同样是一个热爱电影和崇拜大师的人。他有时候崇拜大师的程度都有些匪夷所思了。据说,他甚至很认真地考虑过要不要娶希区柯克的女儿派翠西亚为妻。当然,他后来放弃了这个荒谬的想法,但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特吕弗对希区柯克的狂热喜爱程度。但是这种崇拜在他的纽约之行中遭遇到了重大的打击。在他的印象中,20世纪20年代,希区柯克的电影事业正如日中天蒸蒸日上。没有想到,在纽约接受记者的采访后发现,虽然希区柯克在美国大受欢迎,但人们对他的了解仅止于表面,此外,影评界完全低估了他的创作才能。因此,在回到巴黎后,他决定和海伦一起写一本关于希区柯克的书,希望通过这本书能改变美国影评界对希区柯克“恶作剧式的、蓄意嘲弄的采访的伤害”。说干就干,6月2日,特吕弗给希区柯克写了一封长信,希望希区柯克能接受他的采访。其后,他又给海伦写了信谈了他的详细构想:“对我而言,这本书将仔细地描写导演,这个世界上最美及最完整的行业之一,并且详细剖析集智力、体力、财力为一体的电影生产事业。我希望每个从事电影工作的人,还有将来想踏入这一行的人,都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一些东西。”幸运的事出现了,尽管当时的希区柯克正忙于拍摄《鸟》,但是他仍抽空给特吕弗回了封电报:“您的来信让我热泪盈眶,非常荣幸能得到您这样的赞美……等《鸟》拍完后,我会抽空与您联络8月底见面的事情……”

    1962年8月13日,同样需要世界电影史标志出着重号的日子,那一天凑巧也是希区柯克的生日。特吕弗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工作后,赶到了好莱坞。他和海伦整个星期都待在希区柯克的工作室,甚至用餐时间都会有人给送过来。整个采访用了50个小时,光摄影师拍摄的底片有52卷之多。这之后,已经没有希区柯克式的悬念了,他们的谈话记录集结成书,出版发行。尽管有美国的影评人对此比较悲观,说这本书在美国会卖得很差,会让它们的声誉遭到损害。但事实证明,这本名为《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的书,现在已经被公认为电影史上最好的书籍之一。

    翻阅这本书,无论对于专业电影的研究人员,还是希区柯克的影迷们,甚至是对于电影的一般爱好者,都是一次非常愉快的经历。很轻松的阅读过程中,希区柯克这个很胆小但是很擅长把恐惧拍成电影的人的一生都活生生地跃然纸上。特吕弗在此采访过程中得出的印象完全概括出了这个胖胖的男人非同一般的性格特点:“我逐渐注意到他和平时判若两人:他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很自信,有意玩世不恭;而如今我却觉得他真正的本性是脆弱的、敏感的、容易激动的,他深深地、切实地想要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观众。”如果你确实看过希区柯克的《惊魂记》、《西北偏北》等影片,你会知道他确实做到了这点。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