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法施行,香港政府最担心的是来自内地的游客违章。目前的措施是通过国家旅游局的官方网站发布“提示”,介绍香港的新规定。但我保证不会有多少人注意。旅行社的导游应该会特别提醒内地游客,如果犯法出事大家都麻烦,问题在于越来越多的“自由行”散客。也许用不了多少天,有几个来自内地的“老烟枪”真的被抓、被罚钱,引起内地媒体的一阵“恶炒”,才有可能得到内地来客足够的重视。
2006年
香港人为什么应该学讲普通话?
每次谈到这个话题,就会刺痛一些香港朋友,惹得他们瞪大双目,还要回击我一句:“讲广东话有什么不好?”当然,讲广东话没有什么不好,就像我在家里同妻子讲上海话一样,完全是我个人的权利。但我在凤凰卫视做节目非讲普通话不可,即使我的普通话远没有中央电视台播音员那么标准,我要同观众沟通,用上海话就不行。
语言的第一功能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尤其在今天,语言沟通能力越强就越有市场竞争力。过去香港偏重英文,倒也不错,如果每个大学生都能够像前政务司长陈方安生女士那样一口标准的牛津音,自然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可惜的是,来自台北的龙应台女士发现,她所在的香港大学学生一般可以流利地用英文讲述他们所学的东西,但要他们说说昨晚遇到什么事情,同朋友外出如何玩乐,就变得十分困难,疙疙瘩瘩表达不清楚。
以这样的“半瓶子”英文,再加上可能更加讲不清楚的普通话,多数香港青年人不幸就只能困守处境日艰的本地就业市场,难以北上到内地的大舞台上竞争。当前大概有二三十万香港人长期在内地工作,其中年轻人并不多;在中国投资的跨国公司也越来越多聘用内地的“海归派”,而不是来自香港的青年才俊。本来,内地经济起飞,香港应该“近水楼台先得月”,许多年轻人却无法抓住这个黄金机构,怪谁呢?除了怪自己,还应该怪学校、怪媒体、怪父母、怪整个香港社会。
三个星期前,本专栏已经讲过为什么应该怪学校和家长。至于媒体的责任,就在香港发行量最大的报章杂志普遍使用广东话的语法和词汇(如“站立”写作“企”),电视节目更是如此,弄得年轻人写不出像样的中文字句。就连各处张贴的许许多多官方告示以及公共服务条文,十有八九中文狗屁不通,都是照着英文版本硬译出来,艰涩难明,可怕至极。孩子从小就看这种东西,不被教坏才怪呢。香港回归中国已经八年,政府机构的蹩脚中文难道也要“五十年不变”?
过去许多年香港人忽略普通话,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整个社会看不起讲普通话的内地人。北京出生的香港有线电视台主播张宏艳在新书《再见女主播》中,讲到她刚来香港时的经历。“每当说普通话,附近总有人转过身来,上下打量一番。大家没有说什么,但不友善的目光令人如芒刺在背,仿佛脸上已经刺青。久而久之,与父母上街时,绝对不与他们谈话,免惹人注意,出门时总离他们远远的,唯恐一开口,就被旁人识被身份,落得被人又一次上下打量。”那是二十年前的情况,今天已不复多见,只是香港社会那时欠下的债,今天却要由年轻一代承付。
2007年
我看香港
香港是一个找得到机会就能呆下来的地方。机会对我来讲是个人有没有竞争能力,因为来到香港所有的事情都是由自己来选择,来决定,比如找工作,找房子,为孩子找学校等等,一切都从零开始,从空白开始。只要有能力生存,你就能呆下来。这就是香港。
其实香港没有一定要成为什么,它原本只是个小渔村。形形色色的香港人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通常的情况是,你在这里站住脚,定居下来了,你就是香港人。
香港,本不是人们脑子里的那个“地方”,它是一个体制,在这个体制下,香港不断流动变化。但这几年香港的变化慢了下来。
如果内地人真正想了解香港,第一,他们应该多了解香港的历史,了解香港花花绿绿的背后还有什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今天的香港;第二,他们应该多了解香港不同层面的人,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利益倾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近香港、理解香港。
香港回归祖国之后,香港人在利益上认同内地,观念变化最快的是一些企业家,其次是一些专业人员,至于多数香港人,心态和观念上还跟不上这样的变化。
说到香港的文化,我认为不存在“沙漠”一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文化,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我本人并不赞同非要给香港设定一个样子,因为任何一种人为的定位,对于香港来说只会是束缚。
香港值得内地学习的地方很多,尤其是它的法律制度、金融服务业水准和对世界的了解程度等等。内地也有很多地方值得香港学习,两地彼此各有所长。但现在的香港人更应该多了解内地,懂得内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