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刻意地去维系那表面的繁荣,而是要着力去解决市场中所存在的深层次的矛盾。
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可以说已经历了不短的时间,而近期似乎又有新招了,其中最令人关注的莫过于新近提出的有关“勾地”的说法。据称,一项被称作“勾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新方式正在被国土资源部考虑。目前,写有相关内容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范》征求意见稿,已经下发至地方国土厅局。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消息称,正式执行日期大致在今年7月。所谓“勾地”是指土地在正式挂牌出让前,由单位或个人对感兴趣的土地向政府表明意向并出价,在政府认可其出价后,再行挂牌、招标、拍卖的交易方式。
在房地产的二级市场上,近期的政策取向也似乎让人感到颇具“新意”。据悉,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分门别类加强预售管理,积极引导开发商有序均衡上市。而对此业内普遍理解为实质是控制预售证发放。以前只要工程进度到达预售规定,领不领预售证,何时正式推向市场,往往由发展商视情况而定,但现在可能是有关部门还要根据市场供应情况,决定预售证发放节奏。
于是,当这两条信息同时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就不得不令人浮想联翩了,如果它们都在房地产市场付诸实施,究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看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保住了地价,从而保障了地方政府的收益。
“勾地”制度可以说源于我国香港地区,当时,受金融危机的冲击,香港的楼市泡沫破灭,楼市进入低迷时期,地价大幅下跌,港府担心土地被“贱卖”,便暂停了“卖地”转而采用“勾地”制度,以避免在市场低潮期土地被贱卖。而在宏观调控后,土地市场不断出现的“流拍”现象似乎也唤醒了有关方面的“勾地”意识。因为这个制度的一个特点就是,如果开发商出的底价达不到政府的预期,政府便有权阻止土地推出拍卖,达到托市的目的。而当地价上升时,土地便有可能被开发商勾出。这样,无论地价上涨还是下跌,政府总能成为不变的赢家。同样,控制预售证的发放就会在短期内减少市场的供应量,如此一来,即使楼市的成交量再低迷,也会出现一种供求平衡的“景象”。没房子卖房价自然掉不下来,地价的坚挺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有关方面不是一再强调,地价是因为房价而被抬上去的吗?
客观地说,这些措施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房地产市场的局部稳定,但从长远来看,这始终给我们以人为托市的感觉,容易给楼市的发展带来种种隐患。比如“勾地”往往是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进行的,整个过程是不透明的,这就会间接导致暗箱操作乃至权力寻租行为的发生。其次,在当前的房地产形势下,地价相比前几年已经有了较大的升幅,根本没有出现大的下跌,而现在就提出“勾地”之说是不是有点操之过急呢?因为地方政府就是土地出让的主导者,他们本来就已经从土地拍卖中获取巨额收益,实行“勾地”制度,谁的利益会最大化显然就不言而喻了。另外,人为控制上市量的做法也令人费解。房子造了终究是要卖的,你不让它卖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容易给市场造成错误的信息,大量的潜在供应量积压在那里,不就造成了新的“历史遗留问题”吗?
所以我以为,对于当前的房地产市场,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刻意地去维系那表面的繁荣,而是要着力去解决市场中所存在的深层次的矛盾。现在房子太多了吗?我看不是,而是适合普通老百姓买的房子太少了; 当前的楼市过于萧条了吗?我认为也不是,而是健全的法制和严密的监督机制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建立。治表还要治本,就像在股市,过去暂停新股上市的做法并未对市场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彻彻底底的“股改”却重拾了人们的信心。由此换个角度,如果我们能正视现实来一次真正意义的“房改”,可能远比类似“勾地捂盘”的做法要来得更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