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政府的缜密规划与实地调查,基本上轨道交通每一条都是“好线”,只是各自有其属性,端视购房者实际需要而定,切不可盲目选择,以为只要有捷运就好,实则大误其谬!
近期,上海市府一口气公布了4条轨道交通的明确站点,再度使轨道房成热点话题。许多嗅觉敏锐、楼盘处于轨道交通沿线站点的开发商,也将之视为重要卖点,大肆宣传,甚至借机提高房价,以显暴涨之身价; 然而实情却恐怕会令许多消费者大失所望,尤其对购房目的在于投资者来说,更是如此。
光有轨道交通不足以支撑房价
事实上,截至2010年,上海将基本上拥有15条轨道交通,总长度达400公里之多,中心域区几乎2/3的面积,均在其幅射范围内。 因此,未来的状况理当是,有地铁经过的地区、板块未必加分,反之则一定减分。所以准确的说法应为: 轨道交通在未来完成网络的状况下,将回归其作为食、衣、住、行、育、乐等六大生活需求中“行”的本质,虽然仍会是房产销售的绝佳卖点,但不再被无限放大其作用,还必须有学区、商圈、购物等其他利多优势支撑, 如此,“捷运住宅”才能彰显价值,绝非许多开发商所宣称: 有百长而无一短。
当然,捷运之利是显而易见的,便利交通工具使地铁房深具卖相或增值潜力十足,但其局限性其实也是相当“明摆着”的。
未来乘地铁可能是件苦差事
首先,它的使用有时间限制(轨道交通可没有“夜宵线”),且各线始发与末班车时间不尽相同,只能你去配合它,而断无它配合你的可能性,形成时间调控上的制约。尤其随着捷运路网的日趋发达与紧密,搭乘、使用地铁的人将随之暴增(线愈多、人愈多),于是搭乘捷运不再是一件时髦的事,乃至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沙丁鱼罐头”,令人苦不堪言。
此外,许多开发商经常会以地铁莘庄站为范例,以刻意渲染身价、拉抬房价,但在我看来是失之毫里,差之千里,必须“宁可信其无,而不可信其有”,以自保之。
地铁的莘庄效应将一去不复返
因为并非每一条线都能像一号线的终点站——莘庄那样,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在短时间内由不毛之地蜕变为繁华都市; 毕竟它是上海第一条捷运。惟如前所述,未来有15条轨道交通要陆续投入营运,建设力度已经分散而无法面面俱到,因此各站点幅射效应与光环将明显降低乃至锐减。终究2010年后,捷运站点已达数百个之多。
那么应如何进行轨道房的投资呢?如果是商用房地产则选择与轨道交通共构的产品是最恰当不过; 而15条轨道线区域中,有7个是3条轨道交通交会的板块,如人民广场、静安寺、镇坪路、中山公园、世纪大道等,系“闭着眼睛”都可以投资的区域,我把它称之为“傻瓜投资法”,或许不见得是高投报,但至少风险极低; 当然,还有将近60个板块是属于两线交会的站点,亦为不错选择。
各线均有其独特属性
还要注意的是,每一条轨道交通均有其与众不同之属性,譬如: 一号线贯穿人民广场、淮海中路、徐家汇。二号线连通陆家嘴、人民广场、静安寺、中山公园等重要的商圈,属于就业、购物线。三号线则以居住机能为主。四号线更是唯一的环形线,几乎串连所有轨道交通,看似方便无比,惟不论你到哪里,可能都面临需要转乘的状态,较难作“一站式服务”。五、六号线则各自偏重在浦东与浦西郊区居民的输送与转乘。七号线因为有五个站点行经世博会,因此有“世博专线”之称号。八号线由于串联南京路、淮海路、西藏路、四川北路4条重要街区,可望开辟出一条崭新的“商业长廊”。九号线则因为连接徐家汇与松江佘山,而有明显旅游线的色彩。
最后我要强调,透过政府的缜密规划与实地调查,基本上轨道交通每一条都是“好线”,只是各自有其属性,端视购房者实际需要而定,切不可盲目选择,以为只要有捷运就好,实则大误其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