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皮书”说了多少有用的话?

    我认为“凡投资必有风险”,才是“蓝皮书”应该正确传达给消费者的有用信息,而不是简单发表一些众所周知、无助于市场甚至是扭曲市场良性发展的调查报告。

    前不久,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06年房地产蓝皮书》预测: 我国房地产价格长期走势是上升,而不是下降,今年全国平均房价也是继续飘红。此举无异“一石激起千层浪”,为目前已经七上八下、扑朔迷离的楼市走势平添变数。然而综观全文,抛出问题的多,给出答案的少,而其结论: 房价长期看涨,更是说了等于没说!因为除非发生战争、天灾或重大经济萧条,否则房价本来就 “长期看涨”,这不是新闻,而是常识,且“放诸四海皆准”!关键在于,纵然趋势向上,却有其跌宕起伏,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可测之风险。

走日本的“土地神话”老路
    《房地产蓝皮书》提及房价上涨的几个原因,更多的只是在说明现象,而不具备调查的实质。譬如针对房价近年来一路攀升,蓝皮书给出的说法是旺盛需求的结果,却忽略纯粹自住需求,不足以造成目前的买气畅旺,全国空置率达1.23亿平方米,即为明证。根本原因在于购房者“想象中的美好”: 在土地供应有限的情况下,房价必然只涨不跌,与1980年代日本的“土地神话”并无二致,加之无投报率更好的理财工具足以替代,导致许多老百姓倾其所有,蜂拥入市。

    其次蓝皮书认为,供给结构失调也是房价上涨的原因。事实上当需求的虚火(投资、投机之买气)上升时,正常的供给才会呈现不足,从而压迫房价调升,所以病根在需求而非供给,如何让需求的大部分为自住,小部分为置产、投资,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再不抑制非自住需求将酿灾
    此外,“缺乏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也被视为推升房价的元凶。问题在于开发商基于自己的利益发布或捏造信息,并不足以成为引发房价上涨的原因,因为它太微不足道,顶多只能产生“推波助澜”的效果,而无法形成主导楼市走势的决定性力量,把它列为房价上涨原因,是高估、抬举了开发商左右市场的力量。

    蓝皮书内也指出,抑制房价过快增长需要增加供给……看似无误却纯属理论,因为一旦加入市场走势的“ 预期”因素,供给结构与节奏便会遭到扭曲,现况下便是如此。再大的供给都会被看好后续市场、有“远见”的开发商捂盘、捂地,形成供求失衡,因此,面对市场景气的快速反弹或上涨阶段,不能一厢情愿地以为,可以通过供给的增加来解决需求紧张的矛盾,而是要寻找形成需求扩张的原因,究竟是自住?还是投机、投资、置产?如此方能对症下药。目前看来,需求更多的来自投资、置产,甚至投机,因此光靠增加供给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更何况房地产强烈的地缘性考虑,基本上无法完全复制相同条件的房屋,好比当静安有房屋需求时,却提供嘉定的土地,对解除当地需求紧张关系,并无实质意义的道理是一样的。

若无非常手段难抵热钱游资
    由于中国房地产发展的历史不及20年,因此,面对前所未见的楼市走势不免显得困惑,难以研判前景,乃至怀疑政策对市场的引导作用,毕竟国际热钱与国内游资合击的力量惊人。惟“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许多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可供借鉴,譬如: 韩国就涨价部分课重税、规定每户只能拥有一套房子; 台湾地区则针对一定单价以上的购屋者,追查资金来源等等。当时的确逼使市场投机、投资买气大部分撤场,这个时候房产才有可能真正回到以“自住”为主的位置上,否则再多试探性的宏观调控措施,恐怕都无济于事。

    我认为“凡投资必有风险”,必须事前作好充分评估,才是“蓝皮书”应该正确传达给消费者的有用信息,而不是简单发表一些众所周知、无助于市场甚至扭曲其良性、正常发展的调查报告,否则就真成了北京开发商张宝全口中的“学术嬉皮士”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