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要素禀赋还是产业升级,背后就是要使得所有的微观主体有足够多的积极性和激励。要产生这些激励和产生积极性,需要政府提供各种各样的制度。我理解就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发展战略无论采取要素禀赋说还是产业升级说,都不矛盾,只要我们给微观主体足够多的激励,经济就会向很好的地方发展。
史正富
(复旦大学新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
这本著作并不是简单地指出哪个要素比较重要,而是说,某一要素之所以能成为筛选产业的依据,是因为当时当下这一要素禀赋能够作为基础,使这个国家产业向上迈进。以今天的要素禀赋作为起点,向下一个产业结构所需要的要素禀赋转移,这个过程相比一次性跳跃式的转移,相比以模仿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赶超战略要更为可行。
这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认为这个是关键点。如果我们对这一关键点有共识,那么《中国的奇迹》一书关于整个中国改革发展的理论架构就会有更大的解释能力。
张军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这本书虽是1994年出版的,但从它的章节来看,更多的内容还是讲1980年代中国的改革。而1980年代中国经济的改革有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微观改革优先,基本不怎么涉及到宏观经济层面的改革。
因为这样的背景,所以毅夫他们这本书的分析仍然是以微观改革为经验基础的。
这本书试图说明,20世纪80年代通过农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引入和发展乡镇企业和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战略是如何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不符合比较优势的赶超战略转变到基于自身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
作者还说明了,这样一个发展战略带来的转变为什么可以带来经济更好的成长。
韦森
(复旦大学经济思想与经济史研究所所长):
多年来,林毅夫教授以他自己一直所强调和坚持的要素禀赋结构和企业自生能力的理论框架为轴心,以政府的发展战略为切入点,提出了中国经济奇迹发生的内在逻辑。正如在这本书新版序言中林毅夫教授所总结的那样,中国的改革开放,先是从微观农户的土地承包和企业的放权让利以提高微观单元的经营积极性开始,沿着双轨渐进的方式展开。
在近些年的许多著作、文章和讲演中,林毅夫教授也多次表示,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1)各种生产要素的增加;(2)生产结构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产业升级;(3)技术进步。根据这一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毅夫多年来的逻辑一贯地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快的高速增长,首先因为这些年中国经济保持了一个较高的积累率;其次是产业升级而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利支持;最后,中国在政府的因势利导的合宜的产业政策下充分利用了中国经济技术进步的后发优势,这三个因素加上渐进性的市场化改革改进了制度效率,加上大国优势,促使中国经济产生了过去35年的奇迹。
黄凯南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我认为逻辑上来讲,林老师的理论当中存在这么一个预设,即该理论的预设是存在一个较为清晰的产业升级图景的,所以政府有能力去甄别产业升级路径。所以在认知上是没有障碍的,政府是一个新古典的理性政府。
这是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理论,而非适合发达国家的发展理论。后者产业升级的路径充满不确定性。
胡必亮
(北京师范大学新兴市场研究院院长):
首先,这本书比较准确地描述了或者说是解释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个基本分析是正确的,包括作者对经济增长速度比较乐观的预测,中国的崛起;也包括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和对中国经济改革路径的分析都是正确的,跟实际是相符的,这是一个正确的分析。
我知道,很多人都在努力构建转型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这本书的重要特点之一就在于它以中国作为基础初步建立起了转型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禀赋比较丰富,那么这本书从人口等资源禀赋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将政府的作用、发展战略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因为跟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发展战略很重要,政府的影响力非常大。这就跟其他研究转型经济学的著作不一样了。
基于作者的分析逻辑,这本书构建起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思路,即资源禀赋-要素价格-发展战略,进而提出了制度变迁的问题,以取得好的经济绩效。
在这样一个基本的逻辑框架中,作者强调了中国特有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我个人觉得还有一个政府优势的问题,三大优势加上有效的制度变迁,就带来了技术创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样就形成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就这样崛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