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出版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今年正值林毅夫蔡昉李周合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出版20周年,林毅夫为该书新一版撰写了近3万字的长篇序言,系统地总结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存在的问题、解决的路径和未来发展的前景。“《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新一版出版座谈会”亦于10月11日在上海召开。
    今天,为大家分享世纪集团总裁陈昕在此次座谈会上的发言。“世纪阅读”还将陆续为大家分享林毅夫蔡昉李周、张军等在此次座谈会上的主要发言内容以及林毅夫为《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撰写的序言。敬请关注“世纪阅读”。



    林毅夫蔡昉李周所著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于1994年出版,到今年正好20年。围绕出版的图书开展学术讨论,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一个传统。从上世纪的80年代末开始,曾经连续7年,以“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为平台,每年都召集全国一线的经济学家,汇聚在上海,就某一本书或者某一个问题进行学术讨论,深受大家的欢迎。多少年后,经常有经济学家向我提及当时热烈讨论和激烈交锋的美妙时光和许多难忘的回忆。初步算了一下,这些年来大大小小的研讨会,也有数百次之多了。随着出版领域的扩大,讨论的形式和范围发生了一些变化,讨论的学科扩展到了经济学以外,举办的地点也扩展到了全国甚至海外。但不变的是,举办学术研讨会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中国学术的进步和中国的改革发展,遵循的是基于学术背景和学术规范的认真讨论。希望这次研讨会能继续贯彻这一传统和做法,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我先就会议讨论的原则讲一点意见。经过三十多年的成长,中国经济学家已经日趋成熟,与二三十年前我们研讨时对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达成的共识多于分歧有所不同,今天经济学家之间在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上,呈现出多元复杂甚至完全不同的意见。对于学术研究而言,这本来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也是中国经济学进步的一种表现。学者的学术背景不同,观测的角度有异,掌握的材料有别,对现实问题作出的解释和提出的建议不同在所难免,需要通过认真的讨论和平和的切磋来消除误解,明确分歧,形成共识。这里我讲的不是“消除分歧”,而是“明确分歧”,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各自的理论和观点,这是学术进步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的讨论可能是论和辩的结合,当然我们更加希望这种讨论富有建设性,而不是基于个人左右倾向的立场争论。这就要求我们在论辩时对对方的观点和逻辑要有准确的把握,要从内部逻辑的自洽、逻辑的推论和所要解释的现象是否一致,实证经验的证据是否站得住脚,以及基于理论的政策建议在实践中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些方面来评论对方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大家都知道,20年前当人们还热衷于讨论“东亚奇迹”的时候,林毅夫蔡昉李周在认真地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均9.7%的增长和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中国奇迹”的概念,并从发展战略选择与资源禀赋之间的矛盾出发,分析了中国传统经济体制模式形成的逻辑,并将这种分析方法及其结论扩展到所有其他国家和地区,指出发展战略的选择是否与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一致,是决定经济体制模式进而决定经济发展绩效的根本原因。他们用这一基于并拓展了的“比较优势说”的理论分析框架,既解释了中国传统经济体制形成的逻辑和绩效较差的原因,又论证了中国改革中出现的“活乱”循环、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腐败现象的恶化的机理,还勾画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径。之后,针对学界对此书的评论,以及改革实践的推进,三位作者于1997年出版了《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一书,于1999年出版了《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的增订本,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作了更深入的阐述,进一步地完善了他们的理论。把他们对发展经济学和中国经济的研究继续向前推进。我作为这两本著作的出版人,见证了他们对发展经济学所作出的理论贡献。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