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预测的正确?

    【1993年,改革开放已经走了15年的中国,每年以9.7%的高增长快速前进,这样的成就对一个人口超10亿的转型期国家而言,在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然而世界银行1993年发布的《东亚奇迹》报告却对此视而不见。于是三位中国的经济学者林毅夫蔡昉李周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提笔写下了《中国的奇迹》。该书于1994年出版,1999年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及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又出了增订版。20年来,他们对中国经济的分析和预测应验了:如今,根据IMF的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总量今年将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一,达到17.6万亿美元。

  10月11日-12日,《中国的奇迹》发表二十周年之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举办《中国的奇迹》新一版出版座谈会。该书作者之一林毅夫为此写下长达2.4万字的再版序言,再次讲述了当年的写作背景,回忆了二十年来这本书出版之后所遭的学界质疑,对中国经济双轨制渐进式转型路径,与东欧及前苏联激进式改革路径的绩效差异做了详尽的比较,并分析了中国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对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独特价值。林毅夫特别赐稿观察者网首发此纪念长文,文章分成上下两个部分,本文为上。】

  前言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是世界上最为贫穷的地区,人多、自然资源少,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不具发展希望的地区。然而日本在战后迅速恢复,到了上世纪60年代成为第一个非白种人的高收入经济体。接着东亚四小龙--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到了上世纪70年代也成为充满活力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

  在这些事实面前,世界银行作为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多边发展机构,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每隔4年对东亚经济进行一次主题研究,概括其独特的发展经验与教训,揭示既定时期的问题与挑战。这个系列研究中的第一个报告发表于1993年,题为《东亚奇迹:经济增长与公共政策》,首次系统研究了东亚8个经济发展表现卓尔不群经济体的成功原因。这8个经济体除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外还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泰国。

  虽然从1978年底开始的改革开放到1993年,中国已经取得了15年年均9.7%的高速增长,在一个底子薄、人口超10亿又处于转型期的国家取得这样的成绩在人类经济史上前所未有,但是《东亚奇迹》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中国经济增长的故事。

  作为中国的经济学者,蔡昉李周和我三人义不容辞地在先前合作的基础上,分析、探索了中国转型期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道理,预测了这个增长速度是否有可能持续,探讨了如何深化改革才可以将之继续保持下去,并以“中国的奇迹”为书名在1994年出版了我们的著作,1999年又做了些增补出了增订版。

  1993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当年的市场汇率计算为4410亿美元,仅为当年美国GDP65800亿美元的6.7%,按2005不变价的购买力平价(PPP)计算,1993年中国GDP为17800亿美元,也仅为当年美国GDP84500亿美元的21%。在初版中我们预测按PPP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会在2015年赶上美国,按当时的市场汇率计算,中国则会在2030年赶上美国。

  对于前项预测,现在几乎已经是铁的事实,对于后项预测也已经是学界的共识,但在当时这些预测几乎是天方夜谭。

  1990年,中国GDP总量在世界上排在第10位;1995年,中国超过加拿大、西班牙和巴西,排在第7位;2000年,中国超过意大利,晋升到第6位。在本世纪前10年中,中国又依次超过法国、英国和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仅位于美国之后。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⑵,中国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的GDP总量,将从2011年的11.3万亿美元增长为2016年的19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8%。而此期间,美国则从15.2万亿美元的经济总规模增加到18.8万亿美元,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下降到17.7%。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统计,按预估的中国和美国在今年的增长速度,中国的经济规模按PPP计算,将可在今年年底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也许有人会说,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接近1/5,在人均收入仍然较低的条件下经济总量排在第一位,并不是值得洋洋自得的事情。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