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林毅夫、蔡昉、李周合著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出版于1994年,三位经济学家在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均9.7%的增长和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中国奇迹”的概念,并从发展战略选择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出发,分析了中国传统经济体制模式形成的逻辑。
今年是《中国的奇迹》出版20周年,世纪出版集团于近日再版了《中国的奇迹》(增订版),收入作者为20周年版写的长篇前言,还邀请张军、华生、韦森等10多位经济学家再论《中国的奇迹》一书。林毅夫认为,“出乎主流经济学界预料的是,中国经济在此书出版后20年基本沿着我们在书中所预测的增长轨迹前进。”
从1988年下半年开始,林毅夫的研究开始跳出中国农业发展和改革的领域,在更广的范围研究中国的发展问题。当时中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高层和经济学家纷纷讨论通货膨胀的起因、形成机理和治理对象。据三联书店总编陈昕回忆,林毅夫和蔡昉、李周一起参加到“中国经济如何走出困境”的课题研究中,试图解释中国传统计划体制的形成逻辑、改革开放难题的改革路径和战略。
这项研究长达五六年之久,最终的成果就是《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1994年,林毅夫将书稿《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再次交给陈昕,希望放入“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出版。
在陈昕看来,《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是林毅夫经济学家生涯中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林毅夫建立了其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框架,核心就是他后来一直坚持的“比较优势”的概念与分析逻辑。这部著作试图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而改革开放之后得到迅速发展,改革的经验在哪里?为什么中国改革过程中会出现“治乱”循环,解决的路径是什么,中国改革的经验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陈昕认为,“今天回头来看这部20年前出版的著作,其基本理论、分析框架、主要观点、政策建议乃至经济预测都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
在《中国的奇迹》出版的当年以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林毅夫等三人的分析和预测遭到学界和舆论界的很多质疑,认为他们过于乐观。林毅夫在序言中说,“不仅许多人认为说‘中国的奇迹’为时过早,而且,多数学者看到中国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存在许多体制的扭曲,中国的转型并未按当时占主流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所主张的最优转型路径,也就是‘华盛顿共识’所倡导的休克疗法,一次性地消除各种扭曲,而是采取了从主流经济理论来看最糟的渐进、双轨的方式来进行转型。因此,主流经济学界认为中国即使能一时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必然要为这种体制的扭曲付出代价,中国经济的崩溃必然不可避免。”
令林毅夫自豪的是,中国经济在此书出版后20年却基本沿着书中所预测的增长轨迹前进。“我们的预测之所以准确是因为这是根据经济的竞争力和增长的本质以及发展中国家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中的后发优势所作的分析而得出的。我们很高兴看到中国过去30年的改革基本按照这本书所分析的路径进行,增长的绩效也如这本书的预期。”
在前言最后,林毅夫依然乐观地表示,中国只要沿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建立有效的市场并发挥有为政府的作用,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和发达国家已经指日可待。“随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有影响的经济体,世界上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心也很有可能转移到中国来,21世纪很可能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
20年后,再论《中国的奇迹》
金煜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系主任):
我觉得,《中国的奇迹》从微观基础中找到了发展背后的动力。这个微观基础就是要激发经济里面每一个人、每一个个体、每一个要素自身的动力,这里要素不仅仅是国内的要素,还包括国外的,外部资源要素。所以,宏观经济学的总体推动背后有微观经济的支持,每一个要素都受到激励因素的影响。
但是,如果太关注微观的角度、关注每一个要素的话,又会忽视宏观的重要性。宏观的重要性,在于政府起到的作用。
政府的改革措施,像税收改革、金融制度改革,包括体制上面的一些改革,实际上是为每一个微观的主体提供了激励机制,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微观的个体有了足够多的激励,经济才会向上发展。它会像宏观经济学预测的一样,达到一个高度,达到这个高度后会突破瓶颈,然后向新的高度发展。
所以我理解,《中国的奇迹》背后反映的是这样的逻辑。如果我们用这个逻辑去看要素禀赋优势、产业结构升级,都能得到很好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