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最近,由林毅夫蔡昉李周合著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由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于10月11—12日在上海举行了新一版出版座谈会。这一版与1994年的初版和1999年的增订版相比,增加了林毅夫所写的一个关于该书出版20周年的长序。作为这个伟大改革时代的亲历者,一个与作者一样长期思考我国改革发展问题的经济研究工作者,我利用该书新版出版的机会,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这本书从1994年出版起,就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界热议的话题之一。因此,该书除了中文版外,还先后以英文、日文、韩文、法文、越南文和俄文出版。这一次中文再版后的反响也很大,一个直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作者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书中做出的基本判断现在得到了事实的证明,即作者20年前就预见,中国经济的总规模将在2015年前后超过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目前的事实是,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已于2010年超过了日本;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不久公布的计算结果,中国今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这就是说,作者20年前的预见已经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事实胜于雄辩,作为中国人,我们为此感到高兴和荣耀。不过,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并不是因为这本书做出的成功预测,而是因为下面的三个原因。

  首先,这本书系统地构建起了一套主要基于中国经济改革经验的转型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转型国家的经济转型问题成为国际经济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少中外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与看法,也出版了不少相关著作。与其他相关著作相比,这本书的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将分析的逻辑起点和研究的切入点锁定在了中国从50年代开始实行的国家发展战略上,也就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或者说是人们通常所称的“赶超战略”上,并以此为轴心构建起了一套关于如何实现由传统经济体制向新体制转型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实行发展战略的转轨,从传统经济体制向新经济体制转型的核心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

  作者认为,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重工业具有资本密集的特征,与我国当时资本稀缺的资源禀赋状况形成矛盾,不可能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来快速发展重工业,因此就需要由政府直接干预市场,人为压低利率、汇率、工资、各种重工业生产用原材料价格等,以降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这样的扭曲要素和产品价格的实施与落实只能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体系来配置资源,而不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不可避免地带来对重工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如农业、轻工业等的剥夺,损害农村和城市不少微观经营主体的自主经营权。从而形成了我国为推行赶超战略所需要的宏观经济环境、资源配置计划制度以及微观经营机制,也就是被作者称为“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

  当然,这样的经济体制造成了一系列不利后果,因此需要转型。如何转型呢?作者提出的基本思路就是要从赶超战略转到比较优势战略上来。由于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客观上需要建立起充分竞争的市场体系,因此过去那套被扭曲的宏观政策环境、依靠计划手段配置资源的制度以及微观经营制度都要进行改革,这样就构建起了依据比较优势战略所决定的改革次序与改革路径。

  基于这样的理论分析,建立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战略基础上的系统改革既可以改进经济激励与经济绩效,提高经济增长率;也可以避免经济长期陷于“活乱”循环(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之中;此外,基于这样一个理论框架基础的改革之路还表现出明显的渐进性特征,可以避免由激进改革所带来的社会与政治震荡。

  根据作者的研究,这样一个理论分析框架不仅仅只是适用于分析中国的经济转型,也适用于分析所有追求赶超战略的其他转型国家的经济转型问题,具有普遍的理论价值,因此作者认为中国的渐进式经济改革与转型之路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改革道路。

  其次,这本书比较早地为我们提供了一套关于中国经济改革道路的设计方案。根据以上的基本分析,这套设计方案的改革任务重点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解决微观经营主体没有自主权的经营机制问题;二是要解决资源配置制度高度计划化的问题;三是要解决宏观经济政策环境被扭曲的问题。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