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在改革的初期阶段,改革一般都是被逼出来的,是靠基层人民直接推进的,而不是通过顶层设计设计出来的。譬如说,因为农村地区长期贫困,甚至饿死人,就逼着人们改变农业经营方式与制度,变“大呼隆”集体经营为包干到户,农作物产量随之大幅增长,不仅农民自己能够吃饱肚子,而且还卖给国家“余粮”;因为有些城市企业长期亏损,就逼着厂长们向国家(政府)要了“发5块钱奖金”的权力,不少企业因此迅速起死回生;因为农民无力承受由于工农业产品“剪刀差”所带来的额外负担,于是农村人请来城里的退休师傅办起了乡镇企业,生产农村人生产、生活所需的工业品;创办企业没有资金,有些侨乡就请远在海外的亲戚朋友回乡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因此在有些地方得以出现并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总之,中国改革初期是没有“顶层设计”方案的,有的只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做法,即在完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背水一战,先干起来再说,也就是所谓的先试验一把,然后观其效果并根据效果决定是否推广。但从一定意义上讲,该书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在90年代初期就提出了以上系统的具有显著顶层设计特征的关于中国未来经济改革的三个方面的具体建议,应该说是难能可贵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建议与我国后来经济改革推进过程中所实施的相关政策具有比较高的一致性,这表明建立在深刻的理论研究与分析基础上的研究结论被实践证明是有实用价值的。

  最后,该书遵循了比较规范的经济学分析方法,首先提出了四个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即为什么中国经济在改革之前发展缓慢,而改革以来得到迅速发展;为什么中国的改革中会出现“活乱”循环;中国的改革和发展势头能否持续下去;为什么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步履艰难;然后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假说与分析逻辑和分析框架,接着作者进行了具体的实证分析;最后的总结又明确地回答了前面提出的问题。当然,基本分析是建立在理性人这一经济学基本假设基础上的。这样的研究规范目前已经很盛行了,但在90年代初却不是这样的,因此该著作应该算是比较规范的学术研究成果,即使对于我们现在的研究而言,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个人认为,该书也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之处,提出来供作者和读者批评指正。一个问题是,我猜想书中提到的比较优势战略实施的基本前提条件至少应该有两个,一个是市场在充分竞争环境中发挥主导作用;另一个就是必须是在开放经济环境中而不是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实施比较优势战略。如果我猜测的这两个假设是前提条件的话,那么我认为该书对市场与实施不同战略(赶超战略、比较优势战略)之间的关系讨论得不够。而对于开放经济这一前提条件,书中基本上就没有提到这一点,我认为是不应该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前提条件的存在,通过国际市场调节而实施比较优势战略是不可能的,因此不仅是需要说明的问题,而且应该有必要的分析才比较合理。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