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改革开放已经走了15年的中国,每年以9.7%的高增长快速前进,这样的成就对一个人口超10亿的转型期国家而言,在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然而世界银行1993年发布的《东亚奇迹》报告却对此视而不见。于是三位中国的经济学者林毅夫、蔡昉、李周在他们的研究基础上,提笔写下了《中国的奇迹》。该书于1994年出版,1999年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又出了增订版。20年来,他们对中国经济的分析和预测不断得到应验:如今,根据IMF的数据,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总量今年将超过美国位列世界第一。
10月11日-12日,《中国的奇迹》发表二十周年之际,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举办《中国的奇迹》新一版出版座谈会。该书作者之一林毅夫为此写下长达2.4万字的再版序言,再次讲述了当年的写作背景,回忆了二十年来这本书曾经遭受的学界质疑,对中国经济双轨制渐进式转型路径,与东欧及前苏联激进式改革路径的绩效差异做了详尽的比较,并分析了中国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对经济学理论创新的独特价值。林毅夫特别赐稿观察者网首发此新版序言,文章分成上下两个部分,本文为下。】
20年后,《中国的奇迹》再版。二十年来,三位作者曾经饱受质疑的经济预测早已被证实,其中的解释框架也成为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的一部分。
中国转型与发展的一般意义
在渐进的双轨改革,和激进的休克疗法改革强烈反差的绩效面前,不少学者认为中国、越南等国改革的成功具有很强的特殊性,是很难复制的个案,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将这种做法背后的经济逻辑,上升为可供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借鉴的发展经济学和转型经济学理论。 形成这种想法的主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学者总是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理论视角来看问题,他们对中国、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形成的逻辑,没有切身的体验,难以弄清渐进式改革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意义,把中国转型期取得的成绩简单归因于政府干预的减少和市场力量的胜利。
发展中国家的学者大多引用西方的理论来分析和评估自己的发展或转型的绩效,由于中国没有按西方主流的休克疗法来转型,一次性地把各种扭曲消除掉,当转型过程中确实出现主流理论所预测的腐败和收入分配恶化时,多数学者容易对号入座,只看到问题,而看不到成绩,因此忽视了成绩背后逻辑的一般意义,难于进行系统论述,把实际的经验提升到理论的层次。 二次大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纷纷摆脱殖民和半殖民地位,取得政治独立,开始追求自己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经济学成为主流经济理论的一个子学科,第一波的发展经济学思潮为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理论思潮以发达国家的产业为参照系,认为发展中国家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平,必须和发达国家有同样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其前提则是拥有和发达国家同样的资本、技术密集的产业。由于这种产业在发展中国家依靠自发的市场力量不能发展起来,因此,强调通过政府直接动员资源、配置资源,以“进口替代战略”来克服“市场失灵”,优先发展这种现代化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果虽然建立起来了一些先进的产业,但是,资源错配和寻租、腐败盛行,经济发展的绩效很差、危机不断,跟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兴起的发展经济学的第二波思潮,遵循当时发达国家主流的新自由主义,这种理论思潮以发达国家的市场体制机制为参照,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绩效欠佳的原因是政府干预太多,缺乏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善的市场体制,主张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采用休克疗法,推行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来取消政府的各种不当的干预。结果是推行新自由主义所倡导的华盛顿共识改革的国家经济普遍崩溃停滞,危机不断,发展的绩效比改革前还差。
其实,不管哪个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农民、工人的想法是一样的,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和后代生活得更好;知识分子的追求是一样的,都希望为自己国家的现代化做出贡献;政府领导人的愿望也是一样的,都希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使自己的国家成为受世人尊敬的国家。
但是,从二战结束到2008年的60年多里,主流理论的指导下全世界200多个发展中经济体中,只有韩国和我国台湾从低收入经济体变成高等收入经济体,只有日本、亚洲四小龙和西欧周边的8个国家从中等收入升级到高收入水平,只有28个经济体人均收入水平和美国的差距缩小了超过10个百分点,另外有18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和美国相比减少超过10个百分点。
|